私募債違約風波不斷發酵,多家公司卷入漩渦,孰是孰非至今仍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復。不過這輪違約風波將私募債再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疚ⅰ俊拘拧俊緅twl68】
根據同花順統計,截至12月26日,僅在滬深兩個交易所發行的,還未到期的私募債規模達到762.67億元,票面發行利率高達9.37%,如果算上各類地方性發行平臺所發行的私募債則規模更大,收益更高。
更讓人擔心的是,私募債包裝成理財產品已經成為業內的公開秘密,原本高風險的產品搖身一變成了低風險的“類固定收益”產品。
私募債最高利率達12%
根據同花順統計,目前(截至12月26日)還沒有到期的中小企業私募債(以下簡稱“中小私募債”)為421只,合計規模達到762.67億元。多數私募債的規模都較小,2億元以下(含2億元)的私募債為295只,占比超過一半;其中又有153只私募債規模在1億元之下(含1億元),14金碩01、14金碩02和13華鎖債的規模甚至僅有0.1億元。不過也有個別中小私募債的規模較大,如15翔控02的發行總規模達到15億元,也是目前未到期中小私募債中,唯一一個規模超過10億元的品種。該債券的發行總額15億元,票面利率6%,債券期限5年(3+2)。
相比其他債券3%~5%的收益,中小私募債的利率相當“給力”,前述421只產品平均票面利率達到了9.37%。其中135只產品票面利率甚至突破了10%,如13都堰02、13都堰01、13合利債的票面利率更是達到了12%。
現在實體經濟依然在弱勢探底之中,企業能夠有7%~8%的年化利潤已經相當不錯了。而把發債票面利率做到10%甚至以上,那可以說是十分‘暴利’。如果收益果真這么好,銀行早就給貸款了,哪里還用發什么債,發債的成本比銀行貸款要高多了,從這點上就可以看到私募債其中的水深。從經濟學上來看,高收益必然意味著高風險,私募債雖然叫做債,但是投資者不要簡單地把他理解為單純意義上的固定收益產品,它其實承擔了很高的風險。
相對于地方性交易平臺發行的私募債來說,兩大交易所的私募債要相對靠譜一點。證券法有明確的規定,私募債上市前必須經交易所預審通過后,才能向證監會報送行政許可申請材料。一旦發現券商未履行盡職調查的責任,那么根據證券法的規定,后續出現風險,承銷商要承擔賠付責任。而地方性交易平臺發行的私募債掛牌則要容易很多,一般情況下有金融機構擔保就很容易通過。
私募債“隱身”理財平臺
12月26日,在螞蟻聚寶旗下的招財寶上仍看到不少 “借款產品”,在該類產品旁邊都醒目地標注著“金融機構等作為增信機構提供本息兌付增信措施”的字樣。產品期限從3個月到24個月以上都有,約定年化收益則從2.5%起到4.5%起不等。從募集情況來看,這類“類固定收益”產品十分受歡迎,某款產品的累計成交額已經超過2000億。
其實很多平臺都有類似的產品,用戶只能看到產品的名稱、預計年化收益等信息,但是更深層次的信息,如資金投向、資金池風險等其實是并不清楚,這自然就產生了風險。
包裝成理財產品的私募債很常見。一般投資者只會關心產品的收益,而沒有關心,也沒有能力關心資產端的風險。多數情況下,投資者認為其和一般的理財產品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千差萬別。
經濟好的時候,私募債的風險其實不大,但是經濟一旦疲軟,問題就易出現。一些私募債雖然有擔保,但是擔保虛高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廠房估值2億,等真正需要破產清算時,可能1億都收不回;最可怕的是借新債還舊債的企業,這種情況其實表明企業本身已經不能正常生產經營,債務越滾越大。有些企業幸運的話,能夠拖到經濟回暖時,則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如果拖不到,最終連償還利息都困難的話,就隨時都可能爆掉。到時候所謂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僅利益收不到,還要承擔本金損失的風險。
而此前不久,一直以國資背景自居的互聯網借貸平臺京金聯網絡服務有限公司也陷入兌付危機,據悉其無法兌付的本息高達10億元。
真正投資債券的人早就不看這些私募債了,特別是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只要有一單債違約,可能幾年的辛苦收益都化為烏有。2014年之前,有不少基金公司為了博取高收益還專門發行這種主投垃圾債的債券基金,押的就是剛性兌付的‘寶’,但自從11超日債打破剛兌之后,這種如意算盤算是徹底打到頭了。現在玩私募債的要不然就是膽大的,要不然就是不知情的。
【大】【宗】【商】【品】【現】【貨】【投】【資】【微】【信】【jtwl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