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及運營成本上升等因素,傳統百貨店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記者在西安調查發現,融入餐飲休閑娛樂等綜合消費元素,成為不少商業企業轉型求存的“共識”。
中國百貨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迎來黃金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眾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百貨店“笑漸不聞聲漸”。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則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
近年來,“百貨關店潮”成為頻現于媒體的“熱詞”。2016年青島陽光百貨、重慶萬象城百盛購物中心、大連久光百貨等相繼歇業。王府井百貨、大洋百貨等知名百貨品牌均收縮了二、三線城市的“戰線”。西安商圈也加速洗牌,怡豐城、百盛東大街店、大洋百貨等傳統賣場相繼關門,融入餐飲、影院、休閑等業態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開始吸引更多客流,不少新建商場則直接定位于“綜合消費”。
陜西省統計局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陜西城市綜合體達105個,全年總客流量28651.6萬人次,商戶銷售額238.36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7.9%。業內人士認為,傳統百貨商場單一的業態形式,難以滿足當下的消費群體。從消費觀念而言,如今大部分消費者已不是為了純粹購物而去商場。
“玲瑯滿目的商品、門庭若市的人流曾是記憶中百貨商場的場景。現如今,去百貨商場購物則略顯‘落伍’”。供職于西安某國企的80后王璇表示,自己日常購物多以網購為主,平時逛商場主要是吃飯、看電影。
有分析認為,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不再是傳統百貨的“升級版”,而是在向“個性化、主題化、體驗式”的方向發展,零售百貨業比重將逐漸降低,餐飲休閑等生活類商業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在位于西安的金地廣場購物中心,80后趙強與女友相約于此,“吃飯、喝咖啡、看電影……,不出商場就能滿足我們的休閑娛樂需求,‘一站式’消費更符合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陜西省社科院專家王曉勇認為,隨著城市空間的變化、電商的發展及區域性商業中心的不斷涌現,對傳統百貨商場造成沖擊,并倒逼傳統百貨商場調整業態布局,增加餐飲、休閑娛樂等體驗式業態的比重,藉此將消費者聚集,并帶動購物等其他類別的消費。
《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抽查的百貨店樣本企業中,有85.5%在實體店增加了體驗式消費,主要用于餐飲、娛樂業態等。
王曉勇表示,在中國城市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壓力漸增、交通擁堵加劇的背景下,城市商業綜合體的興起并非偶然,而隨著其快速發展,一些地區的商業綜合體在競爭中開始出現扎堆化、同質化的現象。對此,綜合體需隨時根據消費“風向”,對新興業態進行完善與補充,從而避免重蹈傳統百貨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