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近尾聲,從這一年經濟運行的數據來看,基本可以說明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恢復態勢,經濟增速回升,周期性觸底信號明顯。
剛剛閉幕的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了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這一方面說明了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運行中確實存在不小的挑戰,另一方面也預示著2017年以至于未來一段時期內,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將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
有專家表示,在經濟放緩、內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振興實體經濟做強中國制造,有助于挖掘發展潛力,實現動能轉換,有效解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這一點也可以從今年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走勢中得到反映。
實體經濟背后的隱憂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實體企業生產經營仍然困難,市場風險點增多。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中最基礎的經濟形式,不僅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百姓生活的物質基礎。它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根基所在。國家要想長期保持經濟競爭力,必須重視發展實體經濟。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過去幾年,由于需求疲軟、產能過剩以及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等原因,造成了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并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實體企業生產經營仍然困難,市場風險點增多。這就要求各級各地黨委政府及其黨政官員必須做好打攻堅戰、持久戰的準備,扎實做好工作,為振興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同時,實體經濟的問題可以從短長期兩個角度來看,短期是實體經濟怎樣活下去,長期是怎樣發展好。前者主要是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后者從根本上說要靠經濟治理的優化。
當然,我國實體經濟大而不強,內生發展動力不足,也制約了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雖然我國在部分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高鐵、航天等領域甚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從總體上看,實體經濟中的大部分企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許多企業更多地還是依靠勞動力等粗放式投入,技術創新投入不足,而且在企業管理、經營模式等方面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致使一些企業仍然停留在“世界工廠”的階段。
正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傳播的熱文,“玻璃大王”曹德旺公開談到了中美投資的利與弊。他提出,“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跟美國比高35%.”在他看來,在中國發展制造業,還意味著更高的人力、土地和運輸成本。
“穩”“進”之時有難處,亮點之中有隱憂。當前經濟運行的分化特點愈益明顯:傳統產業增速繼續回落,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加快;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旅游、文化、健康等“幸福產業”生機勃勃;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經受著調整的陣痛,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強勁……放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觀察,這種分化其實是越快越好、越明顯越好。
新舊動能形成“雙引擎”
新動能力量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和“+互聯網”,二是能源價格的趨勢性降低和清潔能源的釋放,三是制度的變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傳統動能轉型,新動能異軍突起,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
值得注意的是,總理在隨后出席的夏季達沃斯論壇、第十一屆亞歐首腦會議等多個公開場合時都提到了“新動能呈快速增長態勢”、“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蓄”.
中國商報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新動能”已經成為宏觀經濟的一個高頻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新動能力量的來源有三個方面,第一,“互聯網+”和“+互聯網”。第二,我們的能源價格的趨勢性降低,清潔能源的釋放不僅增加了新能源的來源,而且能源的成本也呈趨勢性降低。第三,我們制度的變革,隨著釋放出來的能量越來越多,可能速度還會加快。
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形勢來看,即便是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國的經濟運行依然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目標。這樣的成績令人欣喜,但在經濟新常態下,只有繼續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才能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來。
同時,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釋放出一個非常重要而積極的信號,那就是經濟要想盡快步入復蘇通道,并順利進入第二個穩定發展階段,這沒有實體經濟的振興,是很難做到的。
但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粗放式發展、政績式發展、非規律式發展以后,經濟已出現了結構嚴重失衡、實體經濟被邊緣化的現象。如果再不對實體經濟面臨的風險以及被嚴重邊緣化帶來的后果有清醒認識,不重視實體經濟,我國經濟發展真的會進入怪圈,并有可能走歪路和回頭路。所以,把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作為工作的重點,可謂是扣緊了經濟發展的命門。
“四要”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用“四要”破解當前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難題:一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二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三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四要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
近年來,我國振興實體經濟的戰略舉措已初現成效:《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助力企業減負;《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巨大機遇;《中國制造2050》開啟了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之路。數據也同時佐證了這種樂觀:今年1—10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增長8.6%;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出口額、 出口增加值均超美國,躍居世界首位。伴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的次第開花,實體經濟更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從新產業的發展來看,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新興產業發展明顯快于傳統產業。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1.8%,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同時,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推動下,相關產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8.7%,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39.7%,工業機器人增長28.2%,太陽能電池增長28%,智能電視增長20.5%……
隨著“新動能”的加快積聚,其對推動創新和就業產生了重要作用。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日均超過4萬戶,其中日均新登記企業1.4萬戶,高于前兩年。與此同時,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16.4萬件,同比增長41%.
在新興業態方興未艾的當下,為什么要年年提、反復提振興實體經濟?專家分析認為,對我國來說,發揮聚集效應、創造更多就業、激活城鎮社區都需要堅持創新驅動,振興實體經濟;面對日益加劇的“逆全球化趨勢”,也需要振興實體經濟來抵御風險、固本強基,提升“中國智造”的比較優勢。從世界范圍看,“輕實體經濟,重虛擬經濟”引發的苦果已經讓不少發達國家痛定思痛,“回歸實體”:美國 “再工業化”穩步推進,德國一再加碼“工業4.0”計劃,英國也正積極進行“重新工業化”。可以說,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一項突出重要任務來抓, 正是理所應當,大勢所趨。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實體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德勇撰文表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并用“四要”破解當前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難題。一是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二是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三是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四是要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原標題:成效初顯 振興實體經濟向“主戰場”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