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煤炭供給側改革元年,沉寂四年的煤炭行業又重新熱鬧起來。
上半年,煤炭行業正式開啟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八個配套文件相繼出爐,各省市也公布了去產能的具體目標,各大煤企開始大張旗鼓的去產能,除了大規模的減員分流,還主動關停資源枯竭的煤礦,實施減產限產等措施。
同時,還有煤企為了應對困境,希望通過跨界轉型來求得生存。賣牛肉、玩游戲、做電商等,跨界的領域可謂五花八門。但跨界并非易事,不少煤企陷入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
下半年,去產能進入全面執行階段,煤炭市場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煤價也從最低谷開始反彈上演“煤超瘋”。而煤價持續上漲的結果就是煤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從幾乎全行業虧損到大部分煤企實現扭虧為盈。
但是,瘋狂的煤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煤炭去產能的進行,發改委等部門開始出臺一系列政策逆向調控煤價。“責令”煤企釋放先進產能,“督促”神華等大型煤企帶頭降低煤價,“撮合”煤電企業“低價”簽訂長協合同等措施,可以說從煤炭全產業鏈進行把控,效果逐漸顯現,“煤超瘋”開始回溫。
值得一提的是,8月份,國投公司將其持有的*ST新集30.31%股份無償劃轉給中煤集團。中煤集團與*ST新集的重組整合是本輪供給側改革中煤炭央企重組的首個案例,拉開了央企煤炭重組的大幕。由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等組建的國有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將在央企煤炭資源整合上大有作為。
此外,前不久,山西焦煤集團和山東能源集團都啟動了債轉股,煤炭企業債轉股有望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隨著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持續推進,明年有望實施煤炭最低和最高儲備制度、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平抑煤炭價格異常波動機制等五大制度,煤炭行業進入全行業調控時代,煤價開始理性回歸,煤炭行業最艱難時期已成為過去。
2017年煤炭行業持續推進去產能的同時,也將迎來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原標題:2016年中國產業經濟年度報告之煤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