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房產經紀月入數萬背后的艱辛)
不管是買房還是賣房,在熱鬧的樓市內我們總希望獲取更多的信息,尋找更多的機會去“貨比三家”,以求找到自己心儀的價錢或物業。這個時候陪伴我們踩一個又一個樓盤,看一套又一套房的,可能正是某家房地產公司的經紀人。
活躍在房地產市場一線的經紀,是最先感知市場冷暖的一個群體。在熬過了淡市后,2016年他們趕上了“十年一遇”的好光景。近日,筆者走訪了市場上的數名房產經紀人,聽其講述樓市大潮中的輾轉起伏。
“十年一遇”的好光景
高速路口去截客
開車去深圳“介紹業務”
吳茜入行已經6年,現在是中山某房產中介公司劍橋郡片區的業務經理。經歷過不少風雨,她說今年真的感受到不一樣的熱鬧。“市場真的非常熱鬧,是經紀人 十年難得一遇 的好行情。”
剛畢業的吳茜最初在西餅店工作,月薪不足3000元,6年前,她毛遂自薦進了中介公司,每天陪客戶游走在港口至西區一帶。“2014年淡市的時候有身邊的同事試過一年不開張,比較好一點的月薪也就5000多元,再差點連2000元也拿過。這個行業收入變化太大了,有少數業績好的同事從去年底開始每月至少收入2萬—3萬元。”
“高收入的背后是高強度的勞動付出,打電話和掃盤找客已經過時了。部分同事需要到高速路口去舉牌截客,后方的則需要在現場帶客。今年以來,深圳客戶特別多,因地理位置相距較遠,跟進起來也較為麻煩。有試過晚上10點還在帶客戶看房的,也有過談單簽合同到下午4點才吃早飯的。我自己也試過清晨5點多就起來,開車去深圳拜訪客戶,為其介紹樓盤,將其接來中山。”
作為中介,要爭取購房者的信任。除了鍛煉溝通技巧后,還要盡可能熟悉銷售項目,以求做到有問必答。“定期踩盤,了解樓盤狀況是必不可少的。進駐一個小區前,我們一定要對其周邊配套了如指掌,市場、巴士站、學校在哪里,周邊房價如何,何時是交通繁忙時段。”
“基本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有時候下午偷空休息幾分鐘,都會夢見自己在開單。經紀人電話24小時不關機,周末基本是沒有休息的。”吳茜說。
房產經紀與電商和物業的競爭 一二手聯動 二手業務成“副業”
對于熱鬧的一手市場,二手中介并不想缺席。今年很多二手中介公司掀起一輪一二手聯動業務熱潮,市內多家大型房地產中介公司都將一手樓盤的代理業務擺在首位,部分房產中介公司的一二手聯動業務占比達八九成,主營的二手房業務反倒成了“輔助”。
“12月初我們發動全體中山家家順的經紀,連續做了3個新盤的專場活動,每個周末從上午8點到晚上9點,樓盤內都是看房客。”總部位于中山五路的知名二手中介公司負責人說。
事實上,除二手房產中介參與銷售代理業務外,今年“電商賣樓”也是遍地開花,電商與房產中介之間的矛盾也隨之升級。電商通過“N萬抵N萬”的優惠噱頭,收取買家支付的“信息服務費”或者“電商團購費”。而開發商不多花分毫,就可享受電商為其提供的線上宣傳服務。也因此,房產中介公司與電商的矛盾漸生。開發商最終只會支付一方的“中介費”,客戶究竟是因電商推廣而來還是由中介引上門,雙方對此常各執一詞。
在開拓一手業務的同時,二手中介自身的傳統業務也面臨被物業公司蠶食的風險。港口房產經紀劉敏說,今年帶客看房特別困難。“我手上代理了6套港口凱旋藍岸小區的房子,其中兩套的業主是外地的。有時帶客到現場看房,會被要求辦理出入證,手續非常復雜,花費1個多小時才辦好手續,而過往半個小時就能看完一套房子。很多業主是深圳的,平時根本沒空過來中山。物管公司要求業主本人到現場確認并授權中介,一個月辦一次,這不現實。該小區的業務幾近停滯。”而中介帶客看房難,正是由于部分物業公司也開展二手中介服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