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部分銀行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很快。近日,本報記者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
記者:央行此前曾透露正在研究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廣義信貸指標,目前進展如何?
答:前期人民銀行就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開展了模擬測算,金融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對此已有了逐步熟悉、調整和適應的過程,相關工作進展總體順利,目前看實施條件已經具備。
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將于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具體為: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后納入廣義信貸范圍,納入后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底若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沖時點,會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廣義信貸余額和同比增速,直接對明年前三季度MPA評估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有銀行因為MPA而沖時點,可能是由于對上述同比考核的機制理解還不夠準確。避免沖時點行為,保持廣義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才符合宏觀審慎評估的要求。
記者: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有何考慮?
答:MPA實施近一年來成效較好,廣義信貸增長較為平穩有序,資本約束資產擴張理念進一步貫徹體現,金融機構經營總體穩健。同時,人民銀行也一直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實施情況對MPA進行完善。我們注意到,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宏觀風險,不利于“去杠桿”要求的體現與落實。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引導和風險提示,推動相關工作平穩有序地過渡,不斷健全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分析】
一文說透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測算的三大影響
近日,市場傳出央行向部分銀行下發《關于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的通知》文件,要求從今年三季度起,將除現金和存款外的表外理財納入央行“廣義信貸”測算。此舉或給當前洶涌澎湃的委外業務“敲響了警鐘”。下面筆者具體說一說:警鐘為誰而鳴?
首先,銀行理財在各類資管產品中規模最大,銀行理財的任何監管都會引發系統性的市場動蕩。
根據統計數據,截止2015年年底,銀行理財資產規模為23.5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1.9萬億元,公募基金8.4萬億元,基金專戶4.2萬億元,基金子公司8.6萬億元,私募基金5.1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規模0.1萬億元,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4.0萬億元,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6.3萬億元,合計約92萬億元。可見,理財資產在全部資產管理規模中的占比達到了26%,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類資管產品。
因此,任何關于理財產品的監管都會導致理財產品所涉及的市場出現動蕩。比如在此前7月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中,規定銀行理財對接非標資產只能通過信托渠道。結果怎樣呢?9月數據顯示,信托貸款1000億元,環比8月730億元大幅反彈(參見圖1),顯示出監管新規對理財資金投資通道的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次,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可能會導致理財增速放緩和債市調整。
一般狹義的信貸就是銀行的表內貸款,即銀行向企業和居民發放的各類流動性貸款、長期貸款、住房按揭貸款等。廣義的信貸則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以及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比如銀行買入企業發行的信用債,理論上也相當于銀行對該企業進行了授信,雖然不是通過傳統貸款的渠道。
目前的狀況是,理財余額增速要遠大于廣義貨幣和表內信貸的增速。2015年理財產品余額增長了56%,但廣義貨幣和表內貸款的增速只有13%和14%(參見圖2),這意味著將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理財增速會出現放緩。當然,具體的數字并不可知,因為我們并不清楚理財資產配置中債券和非標的占比,而根據監管要求,理財中的債券和非標納入廣義信貸。但假設理財配置各類資產的比例大體不變,那么理財中債券和非標資產的增速也就與理財總體規模增速相當,超過廣義貨幣和表內信貸增速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由于部分中小銀行理財增速較高,這部分銀行可能會對理財規模有所控制,以使自身指標符合央行的宏觀審慎評估。這種情況下,理財規模的收縮可能會對債市形成一定的沖擊,尤其是長期限的國債和低評級的信用債。比如10月25日10年期國債利率從2.66%上漲至2.69%,上漲3BP;10年期國債期貨則從高點下跌了0.7%。
最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會明顯受益。
一旦銀行收縮理財規模,那么這部分錢肯定不會再去銀行做成存款。中國有句古話——由奢入儉難,用戶已經習慣了3%-4%的收益率,現在怎么可能再去把這筆錢做成儲蓄存款呢,畢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左右,遠低于理財產品收益率。就此,蘇寧金融研究院認為,這部分資金可能會流入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流動性管理工具。目前各大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有1至30天不等的短期理財工具,年化收益率在3.3%-4.6%之間,一旦銀行發行理財的動力減弱,這部分資金流入互聯網金融平臺發行的短期理財工具的概率較大。(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
(原標題:央行有關負責人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