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供圖
12月18日,國務院發展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國家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要警惕行政化回潮。
他說道,“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基礎性改為決定性,這三個字一改,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他認為當前中國某些地區、某些領域出現了一些行政化回潮的傾向。
盧中原認為這種“行政化回潮”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習慣于用行政化的思路推進地區經濟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難題;第二是習慣于用行政化的手段推動供給側改革;第三是習慣用于行政性的辦法和思路推進科技創新。
對于習慣于用行政化的思路推進地區經濟發展,盧中原舉了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例子。“在這個過程當中許多特別是我們的一些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的省份、計劃經濟國有經濟分量很重的地區,非常習慣于用行政性的辦法和思路推動這些事情的進展。動不動就設一個行政化的機構,或者內設一個機構,一套行政化的框架推進這件事情。這個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政府發揮作用,重視這個事情,比如說PPP模式的推進,政府可能在這里行使更多的配置資源的權利。我們所引用的PPP模式恰恰是用社會資本,市場化的方面運作我們公共領域的投資,成本收益的核算,整個投資建設運營這一套。但是我們看到了很多地方就是用這個設置行政化管理架構的辦法,賦予行政權力的辦法,這樣來推動這些工作。”
盧中原還認為,在推進去產能、去庫存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也不乏行政化回潮現象,例如行政命令去產能。“鋼鐵和煤炭去產能過程,6月份鋼鐵、煤炭去產能的規劃只完成了30%左右,行政強力推動后8月份完成了70%--80%。現在已經達標了”,“行政性命令督察完了以后達標了,結果市場價格一上來都恢復生產,加強排放、加強能耗,這樣怎么能解決我們的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產能總量過剩的問題”,盧中原說,“后來主管部門發現以后召集企業家來談,去產能、結構調整和市場價格穩定怎么協調。我覺得這就對了”,“未來推進供給側改革要非常深入的研究怎么樣更好的利用市場機制、價格機制,和企業的主導積極性,來完成這項任務”。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