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意外和波動的“黑天鵝”事件頻繁造成利空沖擊之際,建設性的信號和力量格外為市場所渴望。剛剛在北京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傳遞了這種稀缺的正能量。
本次會議上,中國決策層釋放出“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等諸多重要信號,讓外界看到了中國清晰的改革路徑、穩健的施政風格和與世界共贏的開放胸懷。聯系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逆勢上行的良好發展態勢,這次會議彰顯出中國改革方略日趨純熟,改革前景和發展紅利分外引人矚目。
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明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在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風險強化,卻仍舊實現企穩回升、逆勢上行,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既得益于中國政府以適當的財金政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也有賴于決策者精準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采取審慎的防風險措施,妥善處理“穩”與“進”的關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最新的改革方略具有顯著的外溢效應。透過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人們看到,新的一年,中國經濟將加速結構性變革,有效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顯著增益世界經濟再平衡,為全球改革藍圖點染分外耀目的亮色。(新華)
財政政策: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更“有效”
原文: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解讀:
相較于去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的提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提出2017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
多位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措辭的變化說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基調未變,但更強調政策的落地。
事實上,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效”已不是第一次提出,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提前釋放出信號,提出“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提出,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如何使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預算主要用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在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看來,2017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之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亮點之一就是降稅減費。
“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才能激發企業活力,最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蔣震對記者表示。
會議提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
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被認為是降成本組合拳中的第一招。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種類繁多、彈性較大,還暗藏著“灰色地帶”,正成為當前企業的最大困擾。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就曾指出,系統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渡過難關、爭取中國經濟更好未來的關鍵所在。
在保障民生兜底方面,今年以來,在財政收入承壓的背景下,財政支出一直快速增長,其投向主要就是民生領域。
蔣震表示,2017年在結構安排上將優先保民生,從而盡可能減少經濟放緩對民生的影響。
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國企改革重要突破口
原文:
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
解讀: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記者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2017年國企改革的重頭戲和突破口。其中,壟斷領域混改此前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是對整個混改乃至國企改革有著牽引作用,而攻堅就在這兩年。“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這十六個字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
對明年混改工作的要求,“實質性步伐”是一大關鍵詞。目前,混改處于“國企想邁邁不開、民資想進進不了”的狀態,這種局面要改變。發改委11月表示,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已選擇了七個企業或項目,開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目前,企業的改革方案已經都拿出來了,2017年將是混改落地之年。預計,壟斷領域會最先在銷售端和新增板塊引入社會資本參股或合營。
與混改相輔相成的是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本次會議在加強產權保護部分重點提出,“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意在呵護民資和外資的積極性。當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社會資本不知道向哪里去。長期以來,對非公有制產權的保護落后于對公有制產權的保護,影響民間投資積極性。本次會議提出要“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意味著近幾年社會反響較大的、疑點較多的案件,將有望在近期得到復查或糾正。這也是讓社會資本吃一顆定心丸,鼓勵其參與混合所有制,將對混改有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兼并重組一直是國企改革的熱點話題,相比之下,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的關注較少,但國企缺乏活力與靈活高效運營機制的現象比較突出。因此,本次會議在深化國企國資改革部分,將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放在了最前面,作出突出要求,這一點需要重視。
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更趨中性
原文: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解讀:
在貨幣政策的定性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強調要保持“穩健”的總基調外,還強調了“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有何不同?
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看出,貨幣政策在穩健的同時會更趨中性,尤其是把防控資產泡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我想明年的貨幣環境總體而言不會太松。”
央行在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七次提到“泡沫”,并特別提到下一階段可繼續做好主動調結構、主動去杠桿、主動防泡沫等方面的工作。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并不等于偏緊的貨幣政策,而意味著貨幣政策回歸到相對正常的狀態,這當中有結構調整之義,抑制資產泡沫。
會議特別提出,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對此,伍戈分析認為:“這是意指近年來外匯占款的負增長,以往央行通過外匯占款釋放基礎貨幣的貨幣供應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當前更多地要依靠公開市場操作和新的貨幣政策工具。”
2015年,央行共普降存款準備金率4次,其中一次降準1個百分點,降息5次。這還沒有算上數次的定向降準。而2016年,央行僅在2月29日宣布普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而針對外匯占款下降所形成的流動性缺口,由于準備金工具的信號意義較強,更多地借助公開市場操作和中期借貸便利提供流動性。
會議還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對此,伍戈強調:“我認為在匯率未企穩和資產泡沫沒有抑制住之前,貨幣政策難言大幅寬松,降準降息是比較困難的。”
實體經濟:振興實體經濟將為民資帶來“改革紅利”
原文: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解讀:
博覽財經首席研究員李宏圖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
過去幾年,由于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
數據顯示,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制造業投資增速呈現快速滑坡之勢,6月份當月同比甚至出現負增長,問題的嚴重程度已經遠超此前預期。2015年,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而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李宏圖認為,振興實體經濟的要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化解無效供給”;二是“增加有效供給”。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民間投資的參與。
化解無效供給的路徑是“淘汰落后產能”,主戰場主要在“國企改革”方面。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實,將為一直困頓的民資發展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新路徑”。增加實體經濟的“有效供給”,則更需要民間資本的積極參與。
為吸引民間資本,會議特別強調“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無論是面向未來的“公平競爭”,還是解決歷史問題的“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目的就是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
李宏圖認為,“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意義重大,將為民間資本帶來“改革紅利”。
此外,民資“減負”也有望在2017年實現。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2017年,盡管營改增等政策性減收因素仍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政增收,但減稅降費仍是積極財政政策的應有之義。
金融市場:防控風險重要性更加突出
原文:
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解讀: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這一提法是針對今年以來出現的新情況,即實體經濟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但是金融風險則有上升的跡象。
對于“一批風險點”、“資產泡沫”的表述,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楊躍認為,這說明中央對目前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一系列的針對措施,無論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加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的發布,還是銀監會表外業務監管新政的意見征求,楊躍認為,這說明社會各界所公認的諸多潛在風險領域正在得到高度關注,“下決心”的提法更是說明中央下決心進入金融風險防控的攻堅期和深水區,有針對深層矛盾和問題進行根本整治的魄力。
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這些年,風險在股市、債市、房地產和跨境資本流動等領域輪動,所以很難指明一個特定領域的風險點。但我認為埋藏得比較深的,或者說未來有可能暴露的風險,一個在直接融資領域,體現在債市的違約和企業破產風險,另一個在間接融資領域,體現在銀行的不良貸款上升。”
另外,目前金融創新非常多,跨市場、跨機構的各類業務所蘊含的風險更為廣泛、隱蔽和復雜,識別和管理的難度顯著加大,楊躍認為需要進行相應的頂層設計,在全面風險管理上隨之轉型,守好底線。
因此,完善監管制度也是防范風險的重要一環,會議也明確提到要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認為,這給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埋下了伏筆。
當然,金融市場風險與實體經濟相關。曾剛說,正是因為實體經濟投資機會偏少,才進一步導致資金進入資產領域,包括房地產以及金融市場,脫實向虛,并導致資產價格尤其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
伍戈也認為,金融風險只是表象,背后還是實體企業遇到問題,所以,治標還得治本,關鍵要讓實體企業有更好的利潤增長點,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特別是給民營企業更好的營商環境,否則金融風險不可避免。
去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用市場、法治手段去產能
原文:
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
解讀:
作為去產能大戶,煤炭和鋼鐵行業在今年交出了較為亮眼的答卷。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許昆林日前表示,今年鋼鐵去產能4500萬噸、煤炭去產能2.5億噸的目標任務均已提前、超額完成。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接下來去產能的任務可以放松。“盡管今年鋼價大幅回升,但是鋼鐵行業的經濟效益仍未有實質性恢復,仍有27%的鋼企處于虧損狀態,行業銷售利潤率微高于1%,不及全國工業平均水平,明年繼續去產能的力度和決心都不能動搖。”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對記者表示。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落實到具體措施,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目前全國還有大量常年虧損、扭虧無望、毫無納稅貢獻的‘僵尸企業’,這些企業在今年去產能過程中沒有按照中央規定清除,接下來必須通過市場及法律的手段淘汰掉這部分產能。”原冶金部副部長、全聯冶金商會原名譽主席趙喜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其估計,目前全國仍有約2000萬噸左右鋼鐵企業僵尸產能亟待淘汰,這部分產能的全部出清將為市場留出更多空間。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執行不力,還有一部分環保不過關、能耗不達標、安全質量不保障以及項目違規建設的落后產能仍待淘汰,其中包括大量‘地條鋼’。”趙喜子指出,今年地方政府更多采取的是行政命令來去產能,沒有完全依照法律法規淘汰,一些地方將任務下放到各級區縣平均攤派,一度出現去產能不合理的情況。
在以市場和法治手段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國家還鼓勵通過企業兼并重組來化解過剩產能。
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已經先行一步。今年,經國務院批準,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重組成立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新集團將在2016至2018年間去產能總計超過1600萬噸。
而煤炭行業的兼并重組也在醞釀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日前透露,發改委正在研究推進煤企在上下游相關行業跨行業兼并重組的措施,支持打造跨行業、區域、所有制的企業平臺。
房地產:“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原文: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解讀:
雖然啤酒有一點泡沫更可口,但終究還要啤酒本身好。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歸根結底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而不能依靠“泡沫”的推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意味著從2017年起,中國的住房市場將發生根本性改變,讓住房市場回歸到基本居住功能,政府會通過信貸、稅收等政策對住房市場進行清楚的界定。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住房市場的種種問題,就在于全體國人、企業都把住房看作投機賺錢工具,從而讓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向完全扭曲、混亂之路。可以說,如果房地產能夠回歸居住功能,中國房地產市場及中國經濟就能真正走向健康持續發展之路。”著名經濟學家易憲容認為,盡管這個轉變需要過程,短期內也會有些陣痛,但這個轉變能夠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而不是消耗或超支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對了,中國經濟自然會強大。
國研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也向記者表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這是把握2017年房地產調控的一個基本原則。即,支持自住性的購房需求,同時又要限制“炒房”。
“從目前房地產銷售、施工和新開工面積數據來看,2017年房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因此,房地產調控必須緊抓不放,嚴控投機購房。”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市場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住房市場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對炒房需求的遏制效果。
實際上,“今年以來的‘一城一策’的房地產調控就是按照這一原則推進的。”張立群說,預計明年房地產市場將主要以自住需求為主,銷售會保持平穩,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結構性過熱也將隨之消退,這對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非常有利。
2017年,中國房地產將是“穩”字當頭,靜待“長效機制”破冰的一年。
“2017年房地產長效機制一定會有突破,包括稅收、土地政策等。”陳晟說。
他向記者表示:“房地產問題的實質是金融問題。”事實上,多位專家認為,2017年要防控金融風險,而最大的金融風險就是房地產泡沫風險。對此,陳晟表示,也要警惕“黑天鵝”事件,在戰術上也要有所準備,防止房價大跌。在“穩定”的大前提下,2017年房價很可能呈現出“箱體振蕩”,而市場更應把注意力放在“長效機制”的推出上
(原標題: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2017年經濟發展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