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央行通過官方微博公布,當日對19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3940億元,其中6個月2070億元、1年期1870億元,利率與上期持平,分別為2.85%、3.0%。
這是央行第一次在日間公布MLF的操作情況,其引導市場的意圖十分明顯。昨日截至收盤,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收漲1.3%,盤中最高漲達1.42%。國債市場也開始止跌回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在3.28%。
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意在溫和去杠桿,糾偏此前債市的非理性繁榮,通過“量價分離”的方式,即量管夠,但拉長資金期限以抬升資金的總體價格,扭轉長期利率過低的局面。
而這也與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的“主動調結構、主動去杠桿、主動防泡沫”相呼應。
債市脆弱性逐漸累積
8月24日,央行重啟了14天逆回購操作。兩天后,央行副行長易綱對記者表示:“14天逆回購只是多了一個選擇,有利于市場的發展和流動性的充足。”
的確,同為去杠桿,與2013年“錢荒”時期央行在數量上把控流動性不同,此番央行在數量上足額供應,轉而通過拉長資金期限提升了短期利率,壓縮了金融機構加杠桿的空間。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分析指出:“央行通過‘量價分離’,保證了流動性的量,提升了資金價格,主導了去杠桿的過程。”
9月中旬,央行又重啟了28天逆回購,而MLF的操作也是以6個月和1年期為主。
這一操作背后的思路,在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顯露無遺。2016年,貨幣市場單日交易量一度躍升超過4萬億元,90%左右是隔夜品種。短期內交易量迅速膨脹和交易期限超短化蘊含的風險值得重視。而適當拉長資金期限,有利于防范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
然而,債市卻依舊“頑固”地上漲。10月21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了2.65%。從8月中旬開始到10月上旬,7年期國債收益率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部分時間是倒掛的。
今年的大部分時間,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低于3%的,也就是說低于3%的一年期MLF操作利率。同時,理財資金收益率也持續地遠高于債券收益率,這反而進一步催生了債市的杠桿交易。
杠桿交易使得債市的脆弱性逐漸積累。一家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的一個特點就是委外投資大發展。銀行的錢找不到資產,給了委外,委外的錢也找不到資產,再給公募。公募可以買企業債,如果再沒資產,直接買同業存單放回銀行。但總歸這背后就是一筆錢。所以,當這筆錢被抽走后,有好幾個環節都感覺缺錢了,市場情緒就放大了。”
去杠桿已收效
本周的前3天,央行在公開市場保持了零投放。從本周一起,債市似乎進入了被市場人士稱之為“地心引力”的行情,國債期貨在周四一開盤還出現了跌停。
事實上,同業存單和理財的發行成本自11月下旬起逐漸走高,已顯示出流動性日趨緊張。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認為,近期同業存單利率大幅上行,同時理財收益率也有所抬頭,說明表內表外資金鏈都在繃緊,急需融資接續。而貨基贖回壓力的增大,背后其實反映出的是銀行體系資金緊張的情況。
債市下跌的主因,究竟是杠桿過度,還是貨幣政策收緊?明明認為,前期非理性繁榮的債券市場已明顯偏離了均衡合理水平,稍有擾動就會表現出較大波動,而后監管去杠桿、基本面回暖、美聯儲加息擾動等因素共同沖擊脆弱的市場,加速了調整進程,10月下旬以來的回調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糾偏”行情。
昨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收在3.28%,已經開始止跌回升,并且高于3%的1年期MLF操作利率。
明明認為,這是一個既不是過熱也不是暴跌的相對合理的水平,可見此輪去杠桿已收到效果,流動性壓力依然存在,但央行維穩也不會改變。本周開始進入12月下旬,跨年及元旦、春節等節假日因素對流動性的擾動將愈加明顯,流動性缺口依舊存在,預計MLF操作將繼續開展。
(原標題:債市去杠桿收效 央行3940億MLF馳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