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而部分領域壟斷的破除以及對民企平等的保護是其前提。
12月16日在北京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將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12月16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混改的表述最大的亮點在“實質性步伐”上。他表示,此前關于國企混改出臺了不少政策文件,但具體落地的實質性動作并不多,現在提“實質性步伐”是一大進步。
不放開壟斷的前提下混改不公平
周放生認為,破除壟斷是混改落地的第一步,在他看來,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中,除了部分軍工行業具有國家戰略安全屬性,鐵路的鐵軌具有自然壟斷屬性之外,其他行業都是競爭性行業。
“從經濟分類上看,它們都不應是壟斷行業。現在提在這些行業可以做實質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行業放開和破除壟斷。”
周放生表示,在不放開壟斷的前提下實施混改,新進入的主體只是在謀求享受壟斷利潤,這并不公平,其結果也只是占據高位者能獲得壟斷利潤而已。比如,此前中石化銷售公司實施混改時,之所以很多企業非常踴躍,有的甚至愿意出資50億,卻連1%的股權都沒拿到,其看上的只是中石化銷售公司的壟斷地位。
財政部財科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中石化混改引入的投資者大都是金融投資機構,是以獲取收益為目的的財務投資,缺少深度涉入企業與行業的戰略投資,因而新進入者并不關注其在公司中的話語權,也并不能在體制機制上為企業帶來新的活力。
文宗瑜認為,混改應將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區分開:前者是構建市場競爭秩序,放開一些領域,讓民資、外資和國資進行自由公平競爭;后者則是國有企業引入一部分民資外資,實現產權多元化。
文宗瑜表示,混改仍然有很長路要走,其面臨的兩大問題是,微觀上如何通過產權多樣化為國企注入新的活力;宏觀上則是如何打破部分領域的壟斷。
周放生認為,上述壟斷行業并非不能打破。“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蔣潔敏案,過去都說石油開采行業不能開放,但這個案子中蔣潔敏利用權力把油田賣給別人謀取私利,恰恰說明這些行業是可以開放的,不開放只是給權力尋租制造了條件。”
周放生表示,在上述壟斷行業邁出實質性步伐,意味著國有股絕對控股可以降到50%以下的相對控股的地位。
不過會議只是提出了原則性的表述,周放生認為,今后混改具體能改到怎樣的程度、民營資本如何進入、員工持股是否可以、國有股有無“底線”、都沒有明確的表述,因而其結果仍需觀察。
“要容忍試錯”
另一大亮點,則是對產權保護的強調。會議強調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
11月末,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周放生認為,這一文件是今年最具亮點的制度建設文件之一。
“目前中國的產權保護側重于國有企業的產權保護,而民營企業缺乏安全感。過去各項法律、政策對國有企業的保護要大于民營企業,如今中央提出了平等保護的理念,這是一大進步。”
他認為,產權保護的第一項應當是盡快平反一批冤假錯案,取得信任,提振信心;然后是制定詳細的辦法,比如抓緊制定相關法律,修改一些法律政策。
在周放生看來,當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乃至整個國企改革,急需解決改革的積極性問題。
到目前為止,國企改革已經下發了18個配套文件,但真正落地的措施并不多見,其背后是參與改革者對承擔責任與面對風險的規避。其中國資流失的“帽子”更是讓改革參與者避之唯恐不及,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改革邁出突破性步伐的主要障礙。
周放生表示,國企改革最大的突破口是以利益激勵調動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然而這面臨著極其復雜的背景,“現在我們提一個新思路,即分紅權改革:不動存量,不涉及風險評估、不涉及改制、不涉及國資流失等敏感問題,然而,對這種最簡單、安全,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案,現在也少有人能切實推動。因此積極性是個大問題。”
多位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國企改革要邁出實質性步伐,一方面需要相應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則需要容忍試錯,給予改革者以應有的保護。
(原標題:“混改”如何實質性破局:“改革要容忍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