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產業鏈綜合平臺、綠色建設發展平臺和系列投融資和產業基金平臺,從“傳統建筑商”到“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采取集團公司整體上市和兩個下屬企業上市“兩條腿走路”,廣東建工集團正在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轉型之路,目標是2020年達到500億元的營收規模和10億元的純利。
沿著樓梯深入地下16米多,只見有兩條平行的圓形隧道,右側的已被封閉,左側的地面上一條臨時鐵軌向前延伸,遠處的黑暗中一臺大型盾構機正在工作,挖掘出來的泥漿通過內部墻壁上的排泥管不斷輸送到地面,這是廣東華隧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隧建設)承建的廣州地鐵21號線14標的施工現場。
“我們在2013年成功研制兩臺直徑6.26米泥水土壓雙模式盾構機,能適應復雜的地質條件,更為安全可靠,填補了國內雙模式盾構機的空白,節省經費約2400萬元,這次是該雙模式盾構機第二次使用。今年我們與央企、地方企業合作,在佛山順德建立了高端重型裝備制造基地,總投資10億元,實現了這一專利技術的產業化。”華隧建設董事長趙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據了解,如今的華隧建設,已不是那個單一打洞掘地的施工方,而是還有地下空間綜合開發運營、重型裝備制造、預制構件生產、工程維保等業務板塊,實行投融資、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企業總資產達到35億元,年承接任務量超過40億元。
這只是廣東建工集團從單一建筑商轉向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的一個縮影。“2009年的時候集團公司黨委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家傳統建筑企業,我們的經營模式和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僅有施工建設這一條腿是站不穩的,需要把和這條腿有關的投資、運營作為兩大板塊,構建三個點,才能更好地支撐整個集團的發展。”廣東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丘小廣說。
在這一理念下,2014年廣東建工集團組建建鑫公司作為省級棚戶區改造融資平臺,探索出“政府購買棚改服務”的新途徑,被國務院作為示范項目加以推廣。同時設計出“投資、融資、建設、管理、運營”五位一體的商業模式,全面提升了建工集團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投資融資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今年7月,建鑫公司增設了省級住房租賃平臺,目前廣東建工集團已與肇慶、佛山兩地政府共同開展了住房租賃平臺試點工作,并加緊與廣州、珠海、東莞、清遠、汕頭等地方政府的溝通聯系。
在構建全產業鏈綜合平臺的同時,廣東建工集團還搭建綠色建設發展平臺和系列投融資和產業基金平臺。2015年以來,廣東建工集團與相關金融機構、國企發展基金等發起設立組建了規模超100億元的廣東省環保基金和廣東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PP產業基金,形成多渠道、立體化的融資能力及多層次的利潤結構。“我們還準備投資保險公司,這是打開融資平臺的一個很重要途徑,估計春節前后就有明確眉目。”丘小廣透露。
數據顯示,2013至2015年廣東建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合計831億元,年均277億元,年均增長7.33%;實現利潤總額合計21億元,年均7億元,年均增長21.88%。2016年1至10月,實現利潤總額累計4.98億元,同比增長了32.4%;凈利潤累計3.7億元,同比增長了43.6%。其中,建工集團核心主營業務的營業收入每年占80%以上,利潤增長水平一直高于營業收入增長水平。
“‘十三五’的發展還是建筑商、投資商、運營商三商并舉,成為一個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目前全產業鏈還是不平衡的,一些短板要補齊。同時還將從常規施工到建筑產業現代化、信息化管理到建筑業+互聯網、機制體制創新試點企業到策劃整體上市四個方面再進行深耕細作。”丘小廣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在廣東省國資委首批確定的50家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企業中,廣東建工集團占了四席——廣東建科院、廣東華隧建設、廣東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廣東省基礎工程集團公司,目前這四家企業正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和激勵機制,其中廣東建科院、廣東華隧建設謀求改制上市,前者今年七個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通過資產劃轉,也解決了設計、監理業務同業競爭問題。后者完成了管理層和核心骨干持股,按計劃做好上報IPO方案的各項工作。
同時,資產證券化由二級企業層面上升到集團整體層面。“根據省國資委的部署,集團正在全力配合做好策劃整體上市的工作,已抽調骨干力量組成專門工作機構,配合做好機構招標、資產清查、歷史問題清理、擬訂重組方案等前期工作。”丘小廣透露。
(原標題:打造三大平臺 “兩條腿走路”加速上市 廣東建工轉型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