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高成本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挑戰,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病灶,降成本需要真改革。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的“牛鼻子”,降稅除費是降成本主戰場,要在完善營改增的同時,顯著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要引導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讓利”。
原則上,成本是由市場決定,但政府更要有所作為。一個主要問題是政府不能“與民爭利”,在經濟下行特殊階段,要“放水養魚”,讓企業休養生息。
今年以來,在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持續有效推進。降成本作為五大任務之一,從中央到各部門、各地區,相關政策措施紛至沓來并不斷取得實效。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3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3元。
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普遍表示,現階段,降成本政策措施成效初顯,不過,“十三五”以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走向“全面高成本”,這會帶來諸多新問題、新挑戰。當前,我國處于一種怎樣的成本現狀?下一步,又該怎樣多角度挖掘降成本空間?
“實體經濟高成本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挑戰,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病灶,降成本需要真改革?!敝袊暧^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表示,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的“牛鼻子”,降稅除費是降成本主戰場,要在完善營改增的同時,顯著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要引導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讓利”。
高成本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眾所周知,此前近40年中國經濟得以持續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優勢。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高成本逐漸成為新挑戰。專家學者普遍表示,高成本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突出問題,也給企業家帶來不少困惑和羈絆。
成本到底有多高?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2004年美國制造業成本比中國高13.5%,去年中國與美國僅相差4%,基本上每年縮小一個百分點;到2018年,美國制造業成本甚至有可能比中國還低。吳曉華舉例說,浙江慈溪某企業家在美國開設了與國內同等規模、同樣產品的化纖廠,11項成本中,僅人工成本和廠房建設成本兩項中國有優勢,其他9項優勢全無。
“美國制造業為什么能夠回歸?問題的嚴重性便在這里。上述化纖廠雖是個案,但中國的成本逐年大幅攀升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實體企業遇到‘未強先高’‘未富先貴’,又在‘十三五’期間的全球經濟分工中遭遇‘上擠下壓’,我國制造業該何去何從?”吳曉華說。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看來,要使中國經濟的“血液循環”越來越通暢,并使增長動力出現根本性變化,在降成本上做一些文章是有必要的。
“降成本問題,如果放在調結構、轉方式這個層面來認識,就不是現行經濟運行成本是高還是低的簡單問題,而是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產業發展鏈條構建問題。從微觀上講,這也是企業運行方式的轉變問題?!敝袊暧^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表示。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明確,經過1~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
從地方層面看,許多地區從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用能、融資、物流、外貿、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出發,出臺實施了一系列舉措。
據了解,浙江省印發《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要求從今年5月1日起,將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性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浙江省發展規劃院副總經濟師朱李鳴介紹,今年1~9月份,浙江省工業企業百元業務主營收入中成本約為84元,降成本效果初顯。
吳曉華認為,最有可能降低的成本是處理好政府和企業的社會分配關系,即降低政府的稅收、基金。此外,也要從銀行貸款和融資成本問題、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關系、收入分配等問題來看,把這些關系理順了,成本才能降低,但難度非常大。
著眼實體經濟供應鏈做文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樞紐已成為物流供應鏈上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合理降低交通運輸與物流成本,可以降低整個產業鏈成本,有效實現提質增效,也是降成本政策里不容忽視的一環。
汪鳴表示,企業能不能降成本,在于采用什么樣的經營模式、經營方式和運作方式,也在于能否提高效率。當前,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降成本:一是通過推進運輸與物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運輸成本下降;二是推動制造業和商貿流通業采用供應鏈管理,以構建全新運行模式,實現整個供應鏈成本的下降。結構性成本下降和全鏈條成本下降,是降成本的核心所在。
汪鳴認為,在制造業中,中國承受了本應由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承擔的成本,這突出體現在供應鏈環節上。“我們實際上是把最低端部分的成本都承擔了,所以顯示出在產業運行層面上的成本比較高。”
交通運輸和物流的降成本,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交通運輸和物流本身從服務運行層面上怎樣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第二,在整個經濟運行當中,企業以及中觀層面上的產業要優化供應鏈,使整個產業鏈采用先進的運行模式,以降低全產業鏈成本,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汪鳴進一步分析表示,這需要從制造業模式轉變和流通業服務創新上多做文章,核心是供應鏈管理。目前出臺的相關文件,雖然也有一部分涉及到了模式創新、結構調整等,但內容過于偏重運輸和物流環節,而沒有站在實體經濟供應鏈管理層面上來思考問題?!叭绻苤酃溙岣咝剩党杀究臻g就會更大一些?!?/p>
政府和金融部門應持續“讓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降成本的難點之一,在于全社會要形成主要依靠企業來發展經濟的共識,要認識到企業是實體經濟真正的主體。企業不發展,經濟也不發展,而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降成本來增加盈利空間,擴大生存空間。”當前,中央和地方都已經制定了一系列幫助實體經濟降成本的舉措,關鍵要把這些政策舉措通過具體的方案和政策落到實處,使其達到預期效果。
在吳曉華看來,降成本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政府。原則上,成本是由市場決定,但政府更要有所作為。一個主要問題是政府不能“與民爭利”,在經濟下行特殊階段,要“放水養魚”,讓企業休養生息?!敖党杀静皇潜Wo落后產能和落后企業,更不是偷工減料,降低質量。”
中央引領,地方參與。很多地方根據自己特點和實際情況出臺了很多舉措。吳曉華表示,很多地方都“走在中央前面”,但政策含金量也因此大大降低了。因此,要推進形成“企業主體、政策發力、內外兼修”的格局。要綜合施策、重點突破,當前是稅費和融資成本要推動政府“讓利”于企業,金融部門“讓利”于實體部門,這是兩個主攻方向。
對此,福建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葉飛文表示,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簡化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對企業屬于自主經營權事項不得作為前置條件,加強省市縣政府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加大清理“紅頂中介”力度。
專家學者們建議,要降低企業杠桿率,降低融資成本;要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實現機器換工專項行動,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推廣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生產設備,以降低勞動力成本;要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產業新供給能力,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制度創新,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要以改革提升供給結構效率,進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