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調查組在江蘇調查鋼鐵落后產能清除行動,對去產能工作中企業存在的頂風違法違規行為展開調查。調查結束后,蘇北地區將生產粗鋼的中頻爐全部關閉。根據Mysteel的數據,江蘇省的粗鋼產能接近1.5億噸,其中中頻爐產能約4000萬噸,占比達到27%。下面問題來了:江蘇實際的產能過剩情況如何?今年以來去產能的效果如何?下一步去產能工作的可行性方向是什么?
先來分析江蘇產能利用狀況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課題組2015年發布的《江蘇工業產能利用統計方法與應用研究》報告,2015年前三季度,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均值低于79%-83%區間下限,存在較為普遍的產能過剩。其中,41個工業行業中有12個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于75%,可以認定為產能嚴重過剩,14個行業產能利用率在75%-79%區間,可以認為存在產能過剩;產能嚴重過剩和產能過剩的行業產值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7.4%和66.2%,產能過剩涉及面較廣。在江蘇省重點工業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6.2%和72.1%,產能嚴重過剩;其余7個重點行業產能利用率均處于75%-79%區間,存在一般性質的產能過剩,行業產值合計占比達54.4%(參見表1).
與此同時,江蘇多項重點工業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產能過剩風險較為突出。具體來說:
水泥:2015年江蘇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水泥產量18013.7萬噸,排名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7.7%;產量比2011年累計提高19.8%,存在嚴重產能過剩。
民用船舶:2015年江蘇省實現民用船舶產量2185.8萬載重噸,排名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45.1%,比2014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產能嚴重過剩。
鋼鐵:2015年江蘇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粗鋼產量10995.2萬噸,排名全國第二,占全國比重13.7%,比2011年累計提高60.8%,產量提升較快。生鐵2015年實現產量7044.8萬噸,列全國第二,占全國比重10.2%;產量比2011年大幅提高了32.7%。粗鋼與生鐵均存在產能過剩。
平板玻璃:2015年江蘇省實現平板玻璃產量4621.7萬重量箱,占全國比重6.3%,存在產能過剩。
再來看江蘇去產能行動的成效
總的來看,江蘇省部分產業產能過剩情況較為嚴重,江蘇省政府也早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為此,2013年底江蘇省政府出臺了《江蘇省政府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制定五年行動方案,將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列為重點領域。該方案的有序執行極大緩解了全省產能過剩問題。
截至2015年,江蘇平板玻璃和船舶的產量出現下降;去產能重點地區蘇州、無錫(蘇州和無錫分別是江蘇省鋼鐵和平板玻璃生產重鎮)兩市的GDP增長在2012年前后較快下滑,由快于全省轉為慢于全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江蘇省去產能方案的成效。
今年4月,江蘇省政府又根據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6年全國“兩會”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出臺《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將去產能工作目標推進到2020年(“十三五”末),并首次將煤炭納入去產能領域。以2015年產品產量為基準,原煤、粗鋼、水泥、平板玻璃、船舶2016年要化解的產能分別占2015年產品產量的31.3%、3.6%、2.1%、6.5%和15.1%,其中原煤和粗鋼到2020年底累計要化解的產能占2015年產量的41.7%和15.9%,具體參見表2.
那執行近一年的效果如何呢?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份,江蘇省原煤累計產量為1042.38萬噸,累計同比下降26.75%;粗鋼累計產量為8269.55萬噸,累計同比增長2.6%;水泥累計產量為13141.26萬噸,累計同比增長-1.66%。原煤、粗鋼、水泥完成全年產能化解目標難度不大。平板玻璃累計產量為2251.04萬重量箱,累計同比增長-14.00%;船舶累計產量為1251.54萬載重噸,累計同比下降23.80%。平板玻璃與船舶已基本完成產能化解目標。
最后提四點去產能的政策建議
根據目前江蘇省去產能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四點針對性意見:
第一,通過就地消化、兼并重組、技術整改升級、清理違規項目等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損失,減輕去產能所帶來的風險。舜天船舶破產重整,注入江蘇信托的處置方式為此類去產能手段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第二,大力推動蘇南與蘇北的產業轉移和合作,加強與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合作,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優化產能布局,從而推動江蘇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第三,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對關停企業、特困企業和困難企業分類施策,根據資產質量、市場前景和企業規模靈活應對,實施兼并重組、整體上市、戰略投資、適度扶持或破產退出。同時,各級政府應通過專項財政資金、財稅政策等政策,扶持困難企業脫困。
第四,妥善安置去產能過程中失業或下崗的企業職工。以鋼鐵企業為例,江蘇省鋼鐵行業從業人員有40萬余人。年初國務院針對鋼鐵行業出臺了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預計全國將分流鋼鐵從業人員50萬人,其中江蘇可能會涉及5萬人。職工分流安置是去產能的重點和難點,在職工分流安置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財政安置基金的作用,通過培訓補貼、吸納就業補貼、自主創業補貼等方式促進職工轉崗就業和自主創業。同時,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托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