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在12月召開,如何為2017年經濟工作定調是本次會議重點。而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傳遞出明年工作的三大信號。
“穩中求進”將是總基調
作為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在臨近。穩增長還將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題嗎?從相關的高層會議表態或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做好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等工作聽取有關專家、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會議上,李克強強調要做好經濟工作,要落實新發展理念,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著力在鞏固“穩”的基礎上下功夫,多在積蓄“進”的力量上出實招,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突出提質增效,不斷擴大經濟向好態勢。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效益提升,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但是,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領域金融風險顯現,部分地區困難較大等。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在2016年已接近尾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的背景下,上述會議對未來經濟的定調意義非凡,“穩中求進”仍然是2017年經濟的主題。分析認為,明年經濟有望繼續維持在6.5%至7%區間運行,但增速較今年可能略有回落。政策以穩為主,宏觀調控料繼續采取“積極財政、穩健貨幣”組合。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多領域改革將有新舉措和新突破。
供給側改革步入“深化之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2016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會議要求,明年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推動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突出重點,與相關領域改革有機結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
會議還要求,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要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完善法治建設,改善投資環境,釋放消費潛力,擴大開放領域,積極吸引外資。要繼續做好各項民生工作,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天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總結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三點提法,一是創新被放到總體要求里說了;二是今年新增:農業供給側改革、釋放消費潛力;三是今年重要關注:三去一降一補為首要任務、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四個基礎領域的改革推進、兩年都提到的一帶一路。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單獨的版塊里說,意味深長。供給側改革通常被作為一個總的概念來說,或者大家潛意識里想到的更多是工業,煤炭鋼鐵有色等。回溯政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提法第一次出現是去年12月29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這個會議是我國最高級別的“三農會議”,而且就緊挨著開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另外總書記曾經在兩會期間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的時候又提了一次。這一次政治局會議篇幅有限沒有展開說,但是把這個問題從中央農村會議拉出來放在政治局會議上說,就很有可能再在之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出現,意義非比尋常。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資本“脫實向虛”令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挑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
專家指出,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資本“脫實向虛”令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挑戰,會議釋放提振產業發展的重要信號。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不可忽視的是,一些資金“脫實向虛”,擾亂實體經濟信心。破解這一問題,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穩定的投資渠道,引導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專家建議,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
分析認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于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并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明年政府推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制造業需要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商貿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要勇于面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