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構調查:銀行儲蓄仍是部分上海市民主要理財方式
新華社上海12月10日電(記者潘清)經歷了2016年以來的股市弱勢震蕩,上海人的理財觀念出現了哪些變化一項針對上海中青年市民的調查顯示,在銀行儲蓄仍為主要理財方式的同時,互聯網理財正越來越引發關注。
作為上海理財博覽會的重要內容之一,“2016年上海中青年市民投資理財認知及行為調查報告”近日發布。此次調查采用配額抽樣方式,通過移動終端調查平臺“調查寶”對1000位18至50歲的上海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上海中青年市民投資風格穩健。38.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選擇理財產品的標準是“是否保本”,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收益率”(34.8%)。
在理財產品選擇方面,銀行儲蓄仍是最常用方式,占比達到53%。不過這個比例較2015年首次調查時的67.9%出現了明顯下降。排名第二位的銀行理財產品(42.5%),同樣也是低風險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整體收益水平逐步下降,以余額寶及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仍受到了37.8%受訪者的青睞,排名由上年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超越了股票和基金。調查報告對此分析認為,除了產品日益豐富,行業監管的持續強化也為互聯網理財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年初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低,為上海市民的理財行為帶來了不小的變化。接近七成的受訪者嘗試過一種或多種海外資產配置方式,選擇購買外匯理財產品或換外匯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的比例分別達到35.5%和25%,通過海外置業實現跨境資產配置的比例也達到了8.9%。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興起,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理財觀念。當被問及“通過哪些方式才能盈利到足夠的錢”時,選擇“投資致富”(75.8%)和“創業致富”(70.8%)的受訪者均超過七成,較上年比例出現顯著提升。僅有約三成市民選擇“老老實實上班,有一份穩定收入,努力存錢”,較上年減少了近十六個百分點。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