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3%。其中,城市上漲2.3%,農村上漲2.0%;食品價格上漲4.0%,非食品價格上漲1.8%;消費品價格上漲2.1%,服務價格上漲2.4%。1-11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0%。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環比上漲1.5%,同比上漲3.3%。
11月數據中引人關注的是,PPI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從負5.9%快速反彈到正3.3%。這是PPI連續第三個月同比正增長,并創2011年10月以來最大增幅。分項數據顯示,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4.3%,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3.2個百分點。其中,采掘工業價格上漲14.8%,原材料工業價格上漲5.8%,加工工業價格上漲2.9%。據測算,在11月份3.3%的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約為-0.6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3.9個百分點。
在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同比上漲9.5%,黑色金屬材料類價格上漲8.7%,燃料動力類價格上漲6.0%。綜合來看, PPI的漲幅明顯高于CPI,說明物價上漲主要還是在上游行業。而上游的漲價主要是有色金屬與黑色系等,這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變化。
在過去的20多年,日本一直追求實現通脹達到2%的目標,安倍為此不惜擴大量化寬松的扭曲程度,但一直實現不了。美聯儲也將2%的通脹水平視為一個政策目標,但至今仍處于期待之中。而中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將PPI快速從負5.9%拉升至正3.3%,CPI也緊隨不斷上漲。出現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歷了人為的去產能,而不是通過市場自身清理過剩產能。
供給收縮帶來了上游商品價格快速上漲。而運輸規則改變導致運力短缺、環保標準提高、期貨市場投機等,則助推了價格的增速與幅度。PPI快速上漲帶來的一大問題是,在下游需求沒有起色的前提下,中游行業提價能力不足。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游行業將被迫消化來自上游的成本,從而將上游行業的虧損向中游企業轉移,可能在某些局部領域,最終由消費者埋單。
此次CPI與PPI快速上漲的一個背景是,中國在上半年大幅增加了信貸規模(以地產按揭為主)以及政府加大了基建投資的力度,即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考慮到地產市場受到嚴格調控后開始回落,而政府財政刺激的效應并不持續,因此,明年下半年可能需求回落,如果上游價格依然堅挺的話,中國可能面臨滯脹風險,尤其是兩頭受壓的中游企業生存可能更加艱難。
此外,數據顯示中國收入增速正在逐步放緩,今年房價暴漲讓很多家庭開始緊衣縮食用于支付按揭或者積累首付款,這會拖累他們未來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水平。由物價、租金以及運輸成本大幅上漲等構成的通脹壓力,可能很快也會傳遞到服務業,因此,通脹將在短期內具有某種剛性,這必然會導致消費下降,這會對企業構成壓力。
收縮供給造成的物價上漲可能會降低上游產能過剩行業的杠桿壓力,但在外部環境惡化、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這種狀況也會構成對整體經濟的沖擊,讓中國經濟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如何在穩定價格的同時穩定經濟,將是明年最大的挑戰。
(原標題:謹防通脹可能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