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指出,中醫藥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包括資金支持、法律地位、學術研究等方面。
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就中醫藥發展發表白皮書。一年前,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憑借發現青蒿素摘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當日的發布會上表示,隨著中國藥學家獲得這樣的獎項,中醫藥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目前中醫藥已形成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新格局。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當前,中醫藥已經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傳播應用,但中醫藥標準化欠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中藥產品成分不夠清楚、作用機理不清晰、藥效不恒定等問題,仍然是制約其全面國際化的主要障礙。
中醫藥入國際醫藥體系
“2015年,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達7866億元,占醫藥產業規模的28.55%;中藥大健康產業突破1萬億元,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十二五’時期,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增速達20%。中藥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產業。目前,以藥材生產為基礎、工業為主體、商業為紐帶,中國現代中藥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白皮書介紹。
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白皮書及中醫藥發展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王國強在發布會上透露,今年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開展了第四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結果顯示,中醫藥被認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元素,選擇比例達到50%。而在2012年第一次調查中,中醫藥還沒有進入前十名,可見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關注度顯著上升。“目前我們在國外有10個中醫中心,都很受歡迎。前不久我去捷克,看到捷克中醫中心病人的預約已經約到半年以后,對中醫的療效,他們非常認可。”他說。
而中醫藥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與中國多年來不斷提升的對外開放水平、擴大的對外開放領域息息相關。白皮書顯示,中國致力于推動國際傳統醫藥的發展,目前已經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中藥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已在新加坡、古巴、越南、阿聯酋和俄羅斯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總部設在中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有53個國家和地區194個會員團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有67個國家和地區251個會員團體。
中國中醫科學院信息所所長李宗友表示,以前國家開放程度不高,導致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知程度也不高。現在通過加大對外開放,讓世界上更多國家的專家及民眾,對中醫藥的相關情況有了更好更全面的認識。
“隨著中醫藥人才不斷走出國門,在當地行醫,給人們帶來更多幫助的同時,也促進了中醫藥技術及文化的傳播。”他說。
另一方面,中醫藥技術水平的進步也功不可沒。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李斌表示,通過科研技術水平的提升,對中醫藥研究不斷深入,既有助于我們把中醫藥相關的機理研究清楚、說明白,讓外國人對中醫藥有更好的了解。同時也有助于提升中醫藥的實際療效,進而提升其影響力。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目前組織開展16個國家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及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臨床科研體系建設,建立了涵蓋中醫藥各學科領域的重點研究室和科研實驗室。近年來,有45項中醫藥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
科研與產業并進突圍
中醫藥國際化程度提升,相當程度上得益于針灸在多個國家被認可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王國強指出,針灸等中醫藥療法費用相對低廉,能與成本更高昂的常規(西醫藥)治療相互補充。
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指出,以針灸為主體的相關醫藥技術的傳播,帶動了整體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我們通過展示基于科學實驗的多組數據,讓他們對針灸技術有更清晰的了解,這也促進了針灸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江西中醫藥大學灸學院院長陳日新說。
目前,中國科學家正在針灸機制領域、臨床試驗等方面加大研究,為針灸治療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并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未來,針灸還應該加大在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治療效果。同時加大基礎、原理方面的研究,揭示其產生作用的生物學基礎,這將使得更多的人認同、接受針灸治療。”陳日新說。
另一方面,也有越來越多的中醫藥企業創新發展方式,通過智能制造和科研進步引領中醫藥產業突圍。2015年,江中藥谷成為我國首個“岐黃國醫外國政要中醫藥文化體驗中心”;2016年,江中集團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授予“中藥保健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江中集團董事長鐘虹光對記者表示,中醫藥企業只有將智能制造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創新平臺,推動醫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有助于解決標準體系、重大技術突破等諸多問題,從根本上提升并穩定中醫藥質量,推動現代中藥產品走向世界。
標準化或破題
盡管目前已經取得一些成就,但中醫藥的國際化之路依然面臨挑戰。當前,我國中醫藥標準化欠缺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制約了中醫藥的振興發展。據了解,不少國家缺乏對中醫藥相關醫生及藥品的資格認證。
李宗友表示,這是由于相關國家在法律和規定方面缺乏對中醫的認可。因此中國要在中醫藥領域,加強與此類國家的溝通合作,為中醫藥在這些國家的推廣破除障礙。
此外,由于中醫藥是在經驗醫學的基礎上總結發展而來,在客觀證據和精細化、量化上有所欠缺,也構成了中醫藥現代化及國際化的制約。當前,我國中藥材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經營管理粗放,濫用花費、農藥、生長調節劑現象較為普遍,導致藥性減退。
李斌表示,要想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中藥產品首先必須解決成分清楚、作用機理清晰、藥效恒定等挑戰,為此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在本次發布會上,王國強介紹,為了解決中藥質量問題和資源面臨的現實問題,去年國家出臺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中藥材的資源保護和中藥材的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下一步,要保障中藥質量和用藥安全,促進優質中藥材的生態種植,積極推進中藥的標準化行動,中藥產業應“種好藥、產好藥、造好藥”,同時建立合理的價格調整機制,助力中醫藥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國務院2016年還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新時期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系統部署。
業內專家認為,中醫和西醫特點有所不同,中醫和中藥的原理、作用也正被逐漸揭示,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符合中醫和中藥特點的科學的規范體系、評價體系。
“中醫藥傳播過程中還應該克服文化的差異。各國文化各有不同,將中醫藥文化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才能更好傳播。”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周志剛補充說。
(原標題:國家首發白皮書力挺中醫藥發展 全面國際化待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