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8日在談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時表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新形勢下拓展農民收入渠道的一個戰略選擇,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新經濟、新動能的重要內容。
國家發改委當天上午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情況舉行發布會。吳曉在發布會上說,現階段強調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核心就是要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這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的戰略舉措。
首先,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新形勢下拓展農民收入渠道的一個戰略選擇。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玉米、稻谷等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的產大于需,迫使政府不得不對2004年以來實行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等進行改革,短期內無疑將對農民的收入產生一定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邏輯之下,增長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近幾年無論農民工數量、工資水平、工資增速都在不斷下降,這種情況預計今后一段時間有可能還會持續。農民增收的兩大動力趨弱,導致2011年之后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持續下降。
下一階段政府要切實將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作為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增收,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徑,將其與支持農村創新創業,推進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完善農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推進產業融合,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促進農民更多的分享產業增值的收益。
吳曉補充說,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新經濟、新動能的重要內容。強化需求導向和市場導向,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促進農業發展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更加有效結合的最佳途徑,也正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涌現出來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動能,這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吳曉指出,我們要按照融合發展的理念,著力延伸農業產業鏈,創新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模式,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轉化率和附加值,著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著力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用現代的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水平。
吳曉最后表示,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已呈現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是依然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實踐證明,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符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當然也必須看到,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發展的基礎還是比較弱,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沒有突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也比較弱,利益聯結機制不是很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原標題:發改委: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拓展農民收入渠道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