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源于央視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
“三權分置”,農村改革迎來重大制度創新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簡稱《"三權分置"意見》)。
3日上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三權分置"意見》中的相關問題作了介紹和解讀。韓長賦表示,“三權分置” 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農業部部長 韓長賦:三權分置”這一制度安排,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了農戶承包權,放活了土地經營權,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是實施“三權分置”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農地農民有,農地農業用”的制度安排,可以更好地促進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
多項舉措保障新型經營者權益,農民增收有了新路徑和制度保證,農民進城落戶無須退出土地承包權。
什么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所謂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就是所有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農民擁有土地的承包權,可以自主經營種植不違反國家政策的作物。后來,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民把承包土地出租、轉讓給其他人。
受讓人不擁有承包權,而是一種經營權。這樣,就有了三種權利,即歸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歸原農戶的承包權,以及歸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權。為了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國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
農村戶口“含金量”上漲
其實,在7月27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就已經對農民釋放了重大利好信息。
《通知》提出了十條具體政策措施: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逐步完善并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雜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加快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加快實施統一規范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支持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中的失業人員進行失業登記,并享受職業指導、介紹、培訓及技能鑒定等公共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在根據戶籍人口測算分配均衡性轉移支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向持有居住證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需求;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考慮持有居住證人口因素;支持提升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承載能力;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等。
保地權、穩就業、有社保,這些一個都不能少。也就是說,農村戶口遷移到城市后,不僅可以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保障、就業機制等公共服務,還可以同時保留在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依然享有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隨著農村戶口“含金量”逐漸提高,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愿意在城市買房、工作、生活,但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大農村的福利越來越多了,你知道伐?
擁有承包地和宅基地(你可能靠這個暴富!)
集體收益分配權
征地補償
大病保險和新農合
生育養老教育·
··
2016,我們都該承認農村戶口將最值錢!
注意!這類人要暴富了!
眾所周知,房地產業是中國誕生億萬富豪最多的行業。中國房地產業在改革開放后起步于深圳、珠海的特區建設,從那時候起,全國各地相繼冒出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公司。而從1993年開始,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十年冷靜期。也就在這十年中,行業資源不斷集中,市場逐步規范。
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出臺各種利好農業、農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涌入農業領域,新農業蘊含著巨大潛力,是一塊值得投資者期待的領域。農業,似乎也在經歷著房地產行業由“分散”向“集中”轉變的過程。中國的農業似乎正在走一條路:自給自足小量供應(分散)→大耕戶/合作社(相對集中)→農場主(集中)。
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出臺各種利好農業、農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涌入農業領域,新農業蘊含著巨大潛力,是一塊值得投資者期待的領域。而正在進行的農業產業大整合,或許可以看作是房地產業的“前十年”,經過大整合后,也許未來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農民”呢?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我國長期存在著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城市經濟發展快,農村經濟發展慢,以至于民間出現一種說法:“城市越來越像歐洲,農村越來越像非洲”,雖然這種說法并不正確,但也說明農村居民并沒有同城市居民一起平等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不說農村經濟拖了我們的后退,雖然糧食產量十幾年連續增長,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但農村的整體經濟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就拿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第三產業增速為7.6%,第二產業增速為5.8%,第一產業(農業)增速只有2.9%,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中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城鄉失衡,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大發展理念里提出了“協調”這一理念。
農村經濟落后傷害的不僅僅是“三農”,也傷害著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中國經濟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產能和產品過剩問題,其實,所謂的產能和產品過剩只是針對城市而言,廣大的農村到現在還無力消費這些產品。一邊是城市經濟出現飽和,一邊是農村經濟尚未啟動,城市飽和的東西農村接不過去,原因就是農民收入不高。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才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那么,農民怎樣才能富起來呢?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現代農業、農民收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哪一個都是一塊硬骨頭,都需要下大氣力去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點都不為過。“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習總書記說得多好!
習總書記說完了,可是誰去做呢?當然是省領導、市領導、縣領導和鄉領導,如果我們各級領導總是把眼光和精力放在見效比較快的城市經濟上,那么,“三農”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民就永遠富裕不了,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就永遠存在。我們13億人口就永遠消費不過美國的3億人口,因為農村經濟在低端的自給自足模式里忽略不計了,相當于我們也只有3億的經濟人口。
我們這么挖空心思地去化解產能,去庫存;我們如此焦慮地盼著國際經濟好轉讓我們的出口重振威風,莫不如下點功夫把“三農”問題解決了,只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了,他們就有錢去消費我們的工業品,想想看,目前億萬個農村家庭都沒有像樣的城市工業品,一旦他們有了錢,中國的經濟將會怎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