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政府網12月5日消息,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規劃指出,大力實施三大行動計劃。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制定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施工圖。
規劃要求,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幅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排放量,全面啟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開展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的區域聯合預警機制。各省(區、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及時修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開展重污染天氣成因分析和污染物來源解析,科學制定針對性減排措施。重點區域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京津冀及山東、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以及空氣質量排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受燃煤影響較大的城市要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
規劃提出,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自2017年起,各省份要定期向社會公開控制單元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情況。加強重點工業行業地下水環境監管,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地下水污染風險。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塊清單,管控風險,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到2020年,全國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質量極差的地下水比例控制在15%左右。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
規劃還提到,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針對典型受污染農用地、污染地塊,分批實施20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加快建立健全技術體系。自2017年起,各地要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合理確定土地用途。
(原標題: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實施三大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