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席卷之勢下,一些重點領域的攻堅戰已然展開。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印發“互聯網+人社”2020行動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面部署人社領域的“互聯網+”行動計劃。
《通知》要求,2018年之前,著力推進“互聯網+人社”試點示范工作:初步建成促進“互聯網+人社”發展的創新能力體系,優選一批行動主題納入應用示范,探索形成一批可持續、可推廣的創新發展模式。2020年之前,實現“互聯網+人社”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建成較為完善的創新能力體系,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銜接有序、規范安全高效的“互聯網+人社”發展格局,各項行動主題全面深化。
對于線上服務,《通知》的要求是“應上盡上”和“全程辦理”,從服務廣度和服務深度兩個維度提出了目標。《通知》還指出,要提升12333電話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移動客戶端、自助服務終端、微信等服務渠道,實現線上各渠道之間的集成,并與實體大廳服務聯動。
騰訊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互聯網+人社”發展白皮書》顯示,就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看,人社服務在廣度上已基本覆蓋人資、就業和社保三大塊,其中社保服務覆蓋最廣。總體來看,全國尚處于發展階段,區域覆蓋率有待提高。在滲透率方面,人社服務的區域滲透率僅有34.3%,低于交通、公安、醫療等領域。
在業界看來,作為“互聯網+”戰略中的要地,隨著《通知》對2018年、2020年兩個時間點的設定,“互聯網+人社”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互聯網+人社”加速共建
隨著《通知》對時間點的確定,相關各方的步伐開始進一步協調、加速。
11月30日,騰訊主辦的2016“互聯網+人社”峰會在深圳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張加會在會上表示:“經過十二五的全面發展,人社系統初步建成了覆蓋各項業務的大系統,涵蓋各類人員、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也有各類應用的基礎設施大平臺,還有10億張社會保障卡,為‘互聯網+人社’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一些地區先行開展了探索和嘗試,也為‘互聯網+人社’摸索了非常寶貴的經驗。然而,對我們整個人社系統來說,‘互聯網+人社’還是一個新鮮事物,還需要我們一起來努力進行打拼”。
在業界看來,“互聯網+人社”可謂是中國最大最龐雜的數據體系,單靠人社系統自身,很難覆蓋云計算、大數據、身份識別、移動支付、安全、位置服務等方方面面。對此,張加會也表示出人社系統的開放態度,“共享是互聯網+的靈魂;共建就是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創新;共贏就是希望百姓得到實惠,人社事業得到發展,合作伙伴得到成長”。
事實上,在各地方的“互聯網+人社”試點工作中,作為最大的移動平臺,騰訊已經在“扛鼎”。來自騰訊的數據顯示,目前微信的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46億,手機QQ月活躍賬戶數達到6.47億,使得騰訊用戶的總規模與人社服務的9.3億用戶規模接近。微信城市服務覆蓋城市已達125個,各地人社開通微信公眾號達719個。通過微信或者手機QQ,用戶可在社保查詢、醫保查詢、公積金等服務上,快速連接人社部門和第三方服務機構。
“互聯網+人社既是一個產業風口,也是一種社會責任。騰訊希望與人社部門、各界合作伙伴一起,共建、共享、共贏,建立開放的‘互聯網+人社’生態”,騰訊副總裁王波表示。
“互聯網+人社”刻不容緩
盡管騰訊與各地方人社部門一直在積極推進“互聯網+人社”,但與其它很多行政部門類似,人社系統同樣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分部門管理、分地區實施”的管理現狀導致退休職工、在職職工、農村醫保、優撫對象、特困救助對象等各類數據信息分別存儲于不同的系統,散落在不同的部門,由于標準規范不統一難以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
對此,《“互聯網+人社”發展白皮書》指出,社保不斷擴容、人口老齡化、流動遷移活躍等問題需要新的管理手段。2015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高達1.44億,是世界上唯一老齡人口過億的國家。2015年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活躍的人口流動遷移在引爆社保、醫保等異地業務辦理需求……這些問題都需要建立一套更大容量、更統一、更精細化的社保信息系統來解決,這也是驅動人社信息化加速演變的最直接動力。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國務院醫改辦專家咨詢委員申曙光指出:“比如異地就醫就是一個具體的問題,當你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比較痛苦。人社部門過去十多年來都在動腦筋,做了很多的工作,我知道廣東人社部門已經把這個系統做起來了,四川也把這個平臺做起來了,現在是每個地方做自己的,如果在國家層面通過某種方式實現全國聯網,就給老百姓帶來福音了。人社數據就是國家最大的數據,它跟很多行業有關系,它的數據一旦為社會所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產業發展、特別是創新產業的發展。”
(原標題:“互聯網+人社”啟動攻堅倒計時 不同地區及部門或不再畫地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