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產業指包含動力制造在內的全部交通運輸裝備(含位移性工程機械等)制造業及其關聯材料、能源制備產業,是涉及材料制備、能源制備(含智能電網等)和動力制備的全鏈條集成和動力產業相關的人、財、物、知識、技術、平臺、政策(體制機制)等全要素的聚合。建設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意義重大,其必要性與緊迫性有以下三點。
一是落實、落地《中國制造2025》的重大戰略舉措。按照《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20年,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能力和主導產品達到全球先進水平,行業銷售產值超過6500億元;2025年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體系,主要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全球領先的現代化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占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依據《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到2025年基本形成能源重大技術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通用基礎裝備、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制備配套等專業化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2030年進入世界能源技術強國行列。遵循《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發展分布式能源、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務、綠色能源靈活交易、能源大數據服務應用等新模式和新業態。2016—2018年,著力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能源互聯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9—2025年,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聯網產業體系,成為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綜上所述,我國已進入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期和推進動力產業創新與突破的機遇期,為建設“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明確了方向、目標、重點和路徑。
二是建設長江經濟帶特別是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客觀需要。按照《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湘鄂贛必須避免三省產業趨同,要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就省際和省會城市間產業分工來看,湖北武漢主要打造“中國光谷”,全力發展光電子產業集聚區;湖南及長株潭衡地區主要打造“中國動力谷”,全力發展動力產業集聚區;江西南昌等地主要打造“中國航空谷”,全力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在長江中游城市群構筑起“光谷”“動力谷”和“航空谷”“三谷”聯動,光電產業、動力產業和航空產業“三足鼎立”的錯位與差異化發展新格局,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形成良好產業發展支撐。
三是湖南省走出“產業塌陷”、實現“經濟崛起”的現實選擇。最近幾年,湖南省和周邊省域相比,特色產業發展出現了明顯相反的現象。一方面,周邊省區特色產業不斷崛起:除南面廣東信息技術、創意產業和“互聯網+”迅速增長外,北面武漢“光谷”規模化崛起;西面貴州“大數據產業”占得先機,即將形成大數據全產業鏈,建成中國南方數據中心基地;東面江西航空產業來勢迅猛。另一方面,湖南省原有特色產業正在“塌陷”,盡管汽車、軌道交通、“互聯網+”和旅游產業增長較快,但由于體量小,難以有效替代和全面彌補傳統行業的減量,經濟下行難獲有效阻止。根據調查,無論是從現有基礎還是發展潛力來看,湖南能夠阻止“產業塌陷”、避免經濟繼續下行的支撐產業也只能是“動力產業”。因此,在湖南省構筑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是湖南走出“產業塌陷”、打造發展新優勢、實現“經濟崛起”的現實選擇!
湖南的動力產業主要細分為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位移式工程機械、環衛機械、農業機械等子行業及其相關材料與能源制備產業,是湖南最具發展優勢的行業。一是該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重要的航空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我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基地,我國重要的礦機、農機、環衛機械、海工和物流裝備生產基地以及重要特種車輛(消防、救護、衛星轉播車輛等)制造基地,我國最大的復合材料游艇制造基地,我國最大的材料(含電池材料)和能源(含智能電網)制備基地,特別是8英寸IGBT的產業化突破,打破了國外的壟斷,為我國高速動力產業、智能電網建設、航空航天與新能源制備等應用添上了“騰飛的翅膀”。二是行業話語權基本確立。中車株洲所主導制定國際標準9項,參與制定國際標準68項;以SAC/TC278為平臺,主持制定國標72項,參與制定國標30項;中聯重、威勝集團等參與制定16項國際標準,三一重工、湘潭電機等參與制定國家、軍隊、行業標準290項。三是檢測能力與檢測水平進入國家先進行列。全省擁有國家級檢測中心20個、國家型式實驗室4個、省級檢測中心60個。目前占地615畝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長株潭)和中國計量院長沙基地正在抓緊建設。四是產業支撐后勁增強。集聚了一批頂級人才及其團隊,建設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與產業聯盟。
為了有效推進建設“國家(湖南)動力產業集聚區”,特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議。
從戰略層面建議:一是明確建設思路。落實、落細“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和《中國制造2025》,以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依托,形成交通裝備制造、新能源制備和智能電網制備產業“三足鼎立”,長沙“科創谷”、株洲“動力谷”、潭—衡“智造谷”“三谷聯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按照“制造智能化、產品服務化、產業鏈群化、市場全球化、運營平臺化、形象聚合化”的要求,打造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著力提升動力產業的全球核心競爭力。
二是明確建設目標。通過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力爭2020年,動力產業規模達到1.45萬億元,2025年達到2.7萬億元。努力把集聚區建設成為世界動力產業集聚發展的高地、中國動力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田、中國動力產業軍民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從操作層面建議:一是建議國務院或相關部委批復同意湖南在“長株潭衡”城市群建設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議國家發改委將湖南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列入國家發展“十三五”規劃并進入重大項目庫;建議國家工信部將“長株潭衡”城市群國家動力集成產業發展列入國家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二是建議國家工信部和國家鐵路總公司核準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動車生產資質,建議國家工信部將《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35》的有關動力制備重大產業項目、園區建設與產業支持政策盡可能落戶湖南。
三是建議國家科技部將有關動力制備重大科技專項落戶支持湖南,請求將上海國家科創中心的相關政策在湖南“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施。
四是建議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鐵、中航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實施部省共建和中央、地方企業合作,共同組建國家動力集成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為我國動力集成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材料—技術—裝備—人才—政策”全方位的保障,推進國家動力集成產業“技術研發—工程化—產業化”點線面結合、一體化鏈接的高效培育與持續發展。
五是建議外交部和國家商務部大力支持湖南圍繞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開展全球招商引資、引智。
六是建議國家在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許可范圍內,采取有效措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強力推廣應用國產動力集成產業技術裝備,提高國有品牌市場占有率,組織舉辦展覽、論壇等國際性活動,大力宣傳、推介國內動力集成產業產品,提升美譽度和品牌影響力;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境外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推進優勢產品走出去。
七是建議教育部圍繞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相關專業領域的公派留學規模和外聘全球頂級專家的力度,建議加大國內高校動力集成產業相關專業學科的建設力度與高端人才培育、“工匠”型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改革對接產業發展需求,促進產業技術、產業人才協同發展。
八是建議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圍繞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對動力集成產業相關產品品牌建設,產品標準、計量和質量建設,加大在全球四大專利區進行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等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長株潭)和中國計量院長沙基地。
九是建議國家支持株洲—南昌空域區成為國家低空空域開放試點,破解動力集成產業特別是中小航空發動機和整機產業發展的瓶頸。
十是建議國家工信部加大IGBT產業扶持力度,推動國產IGBT替代進口,鼓勵引導國內多領域用戶使用國產IGBT,助推國內IGBT產業發展壯大。
(作者系“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研究課題組副組長、湖南省政協經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