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器響起轟鳴聲,一顆顆紐扣傾瀉而出……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天路達工貿有限公司車間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紐扣背后,卻隱藏著100多本顏色各異的專利證書。
在浙江阡陌縱橫的大地上,盤踞著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一批批身形不大的中小企業已經悄然升級,并用原始創新,成長為“科技小巨人”。
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到25182家,中小企業正成為浙江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這股匯聚而起的“知本”爆發潮,在無形中正全面激活浙江創新的活力“基因”。
“知本”崛起:小專利“撬開”大市場
量大活躍的民營經濟凝聚起了浙江龐大的經濟體量,但自主創新不只是大企業的“專利”,一些中小企業也成了“專利大戶”,于無聲處聽驚雷,激發出生機向上的成長“好聲音”。
寧波維真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暗藏令人瞠目結舌的“黑科技”:這家僅有20多名員工的公司,卻用研發的裸眼3D光柵膜技術一舉打破了國外壟斷。
“市場競爭的實踐讓我們認識到,創新就是企業的生命。”寧波維真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邢起告訴記者,公司在短短3年的發展中,已有發明專利申請受理42項、授權12項,正是憑借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該公司今年產值超過2500萬元。
不僅是站在創新前沿的科技企業,如今,一批批“扎根”制造領域的傳統中小企業,也執著地對產品進行一次次微改進、微創新并由此成長起來。
新技術、新理念正在讓浙江中小企業邁開升級換代的步伐。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浙江企業專利申請量為11.37萬件,授權量為6.27萬件,其中,中小企業成了浙江科技創新“生力軍”。
“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對市場需求反應最靈敏,適應市場需求進行創新的愿望最強烈。”浙江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者史晉川說。
在浙江省科技廳知識產權發展處主任科員徐小軍看來,一大批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這與浙江經濟轉型的路徑是相吻合的。九層之臺,起于壘土,龐大的中小企業大軍在發明創新道路上疾馳,定能使浙江經濟發展收獲“質”與“量”。
憑借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寧波維真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賽中獲獎李佳赟攝
金融活水:“解渴”中小企業融資難
當浙江邁入知識產權經濟新時代,專利不只是“一紙證書”,也成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法寶”,浙江的廣大中小企業正用專利“轉”出厚利。
“2013年,公司需要在智能軟硬件研發上擴大投入,但由于杉工是輕資產企業,沒有廠房、土地和大型設備,向銀行貸款太難了。”寧波杉工智能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玲表示,“是專利權質押解決了長期困擾企業成長的‘心病’。”
曾經,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業常被銀行拒之門外,陷入融資難困境。為了打破中小企業融資壁壘,浙江銀行業推出“量身定制”版融資產品,讓專利不再受“冷遇”。
比如,杭州銀行、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和杭州聯合銀行等多家機構專門設立科技型支行,建設銀行寧波分行推出“科創易貸”產品,浙江稠州商業銀行為知識產權融資建立了一整套授信評級、風險評估機制……
但由于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項目評估難、處置難、風險大,也有一些銀行不愿試水這一項目。而浙江逐漸摸索出緩釋風險的道路,不光靠銀行“輸血”,而是政府、銀行、擔保等多方形成合力,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2016年10月,浙江省中小企業擔保服務聯盟成立。此外,寧波也全面啟動科技信貸風險池建設,為企業建立起政府托底、無抵押、免擔保的純信用貸款機制……
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看來,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是天作之合,尤其浙江的民營經發達,市場力量強勁,在科技金融結合方面有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
隨著中小企業的“小專利”撬開“厚利”,“知本”源源不斷地轉化為“資本”,在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上,浙江正努力書寫著自己的解題“方程式”。
厚植土壤:政府扶持“草根”筑夢
中小企業在科技土壤中紛紛“破土展枝”的背后,是浙江各級政府在精心創造生態系統,為企業生長提供科技“營養劑”。
針對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經濟實力有限、創新資源缺乏等問題,浙江省近年開展探索。2015年2月,浙江在全省范圍內發放1億元科技創新券,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
孫仁達是浙江臺州溫嶺的一家生產電機的中小企業主。利用申領到的2萬元創新券,他重新設計研發了一種新型壓面機產品的外觀,以迎合市場需求。
“中小企業不可能買很昂貴的設備,也不可能養很多科研人員,政府搭建平臺幫助整合科研資源,相當于一場‘及時雨’。”老孫感嘆。
這一現象在浙江并不少見。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省各市、縣累計發放創新券達到5.43億元,使用額達到2.82億元,已有1075家省級創新載體為7718家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科技服務22908次。
除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政府還為中小企業成長鋪就“溫床”。比如,杭州市通過“雛鷹計劃”和“青藍計劃”,扶持不同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溫州則大力建設眾創空間和小微企業園,作為培育發展中小企業的平臺支撐。
政府的一攬子“福利”,有效激活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密碼”。
“這些年浙江省一直著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努力當好科技‘店小二’。希望到‘十三五’末,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將比‘十二五’增長一倍,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增加到5萬家。”周國輝擲地有聲。
如今,中小微企業不再是落后、小型服務業的代名詞,在浙江,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小巨人”企業正深入各個細分行業的毛細血管之中,成為經濟轉型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