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文
近日,針對2015年到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井噴現象,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表示,提出“寧可慢些,但要好些”的主張。
何偉文認為,跨國并購是企業自身核心產業全球化延伸擴張的合乎邏輯的過程,是企業全球化發展戰略的內在需要,是實現資源和市場全球最佳配置、覆蓋全球價值鏈并從根本上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步驟。但是在投資領域存在房地產投資比重過大,高端制造業尤其是生物醫藥工業并購和投資滯后的問題。
據何偉文介紹,2015年和2016年前4個月,中國企業購買或綠地投資海外高端制造業出現良好勢頭。清華紫光、中化、海爾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但除了清華紫光和中化收購先正達外,在高端制造業研發和生產領域,我國企業并購和綠地投資力度遠不如房地產、酒店和娛樂。其中一個突出領域是醫藥工業和醫療行業。
2015年12月,綠葉醫藥集團公司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私立醫院集團HealtheCare。此前的2014年10月,復興麾下葡萄牙保險公司Fidelidade收購葡醫保公司ESS96.07%的股權,金額4.6億美元。但這些都是醫藥消費領域,并未進入醫藥的研發與生產領域,并且這些并購規模都太小,單筆交易超過一億美元的只有8宗。而世界生物醫藥工業的并購規模極大。2015年前10個月該領域全球并購總額達到6775億美元。最大一筆輝瑞收購艾爾健,金額1600億美元。
醫藥工業全球化和規模化是共同規律。許多成功的醫藥工業企業都是通過在全球各地設立研發機構獲取新技術,增強研發能力。而它們跨國投資總額的80%以上是通過并購。美國新藥研發的30%是在國外,而美國國內新藥研發的49%是外企完成。生物醫藥工業不僅關系到13億人的生命福祉,而且集中了現代科技諸多領域,包括生物技術、化學、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的優秀成果。
何偉文認為,這些無疑應該也是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和投資的重點。但這方面迄今的并購和投資規模與房地產、酒店行業相比卻黯然失色。
針對以上現象,何偉文提出了四點政策建議。
一是我國企業應對業已進行、正在進行和近期計劃的1億美元以上重點并購項目進行小結,看其是否符合企業全球化發展的自身要求;進行市場可行性回顧;分析企業杠桿率和償債預期;看其是否得到被收購方所在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
二是對照國家發展的產業體系要求,看其是否符合國家“十三五”規劃相應方向;對照中國制造2025規劃,看是否有助于其目標的實現。
三是根據“十三五”規劃產業體系的要求,頂層需要進行主要行業海外投資并購的指導戰略框架,包括規模、對象、具體目的、預期效果等。
四是進行必要的政策調整,從普遍鼓勵走出去,轉為區別對待。
在采訪中,何偉文還提到了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一是運營成本高、政策不一致、勞動力水平低、工會勢力大、基礎建設不足較為突出;二是人力成本、稅務負擔和融資成本推高企業運營成本;三是國家政策支持的宣傳和覆蓋面還有待擴大;四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政治性風險高,宏觀經濟風險相對最低。
何偉文建議,我國對外投資風險應對能力有待加強,各級智庫應加大力度服務企業“走出去”,企業的海外社會責任履行需要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