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樓市調控加碼背后:國家對房地產“揮淚斬馬謖”
上海又調控房價了。或許有人認為這不是什么新聞,今年以來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頻頻發布房產限購、限貸政策,就上海而言,這已經是今年第三次,距離10月初出臺“滬六條”不過月余。
但這一次卻又有所不同,主要是目前房價已不再“過熱”。國家統計局11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10月份,70城房價較9月漲幅明顯回落,北京、天津、上海、廈門和鄭州5個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甚至由升轉降。成交量方面,在調控政策影響下,10月份以來環比大幅下降。
11月28日晚,上海發布加碼版限貸政策,將首套房首付提高至35%,二套房認房又認貸(在上海貸過款買房,無論是否賣出,再買即算二套),自29日起執行。同時,天津也提高首付的調控政策。而在此前不久,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出臺930新政,北京的930新政與此次上海限貸政策大抵相同。
之所以要在大城市房價已開始降溫的基礎上,仍然出臺如此嚴厲的限貸政策,甚至不惜打壓大城市首套和置換的剛需購房者。原因主要不在于中國房貸風險有多大,根據統計數據,雖然近幾個月房貸占新增貸款比例過高,但總體而言風險可控。而是在大城市房價過熱引發的負面效應已成共識的背景下,國家層面決定出手打壓,并徹底解決好中國經濟對于房地產的依賴。
換言之,國家此番出手調控房價,不在于房地產市場本身風險有多大,而是鑒于大城市房價過熱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讓中國經濟不再依賴房地產。
目前而言,中國經濟對于房地產行業的依賴,已達到相當程度,繼續尋求以房地產拉動經濟,效果可能大不如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房地產行業對今年前三季度月GDP增長貢獻了8%。而事實上,這僅僅只是房地產行業本身,房地產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整條產業鏈的拉動能力,根據中銀國際分析師測算,前三季度房地產產業鏈占GDP比重可能高達20%。相比于發達國家,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的占比不可謂不高,以美國為例,房地產行業為GDP增長第一貢獻大戶,占比為11%。
就房地產業本身來說,中國早已不缺房子,2010年住房普查的時候,城鎮居民擁有住房比例基本上達到了1:1,此輪房價上漲,除了一線城市一定程度上由需求推動外,多數非一線城市乃投資推動。以杭州為例,由于此前住房的大量供應,杭州早已不缺房子,但在大城市房價上漲帶動下,不少原本在杭州沒有住房需求的外地購房者,也聞風而來,購買力的增加引發房價上漲,隨之限購;成都更是一度傳出浙江炒房客一次性購買60套的消息。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原本就沒有上漲的動力,只是在其他城市的帶動之下,投資客涌入而上漲。
或者說,房地產已金融資本化,房子也超越了居住屬性。這種情況的發生固然有種種原因,但弊大于利顯而易見,負面影響也正在逐步顯現。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尚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際,大城市房價暴漲的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房價過熱弊大于利已成共識。
一方面,是高房價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華為不少部門遷出深圳、昆山制造業企業主慨嘆高房價成本最終轉嫁給企業均是其例。數據上看,以上海為例,上半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344.7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而上年同期為增長0.1%。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3279.82億元,下降7.4%,降幅同比擴大4.1個百分點。此外,規模以上服務業利潤整體亦下跌不少。這點在廈門、蘇州等上半年房價火熱的二線城市亦有體現。
另一方面,高房價已成為年輕人進入大城市的主要門檻。綜合各方統計數據,深圳目前住宅均價大致在5萬元/平左右,一套70平左右的房產大致需要350萬元,以目前白領階層月薪8000左右的收入計算,年輕人如果沒有父母的大力資助,數年之內很難置業,而這在另外兩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雷同。毋庸置疑,持續的人口凈流入,尤其是高素質年輕人的凈流入,是一座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現如今,高房價卻成了“攔路虎”。
此外,房價上漲引發民眾爭先購房,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費需求,而在出口、投資紛紛下滑時,消費無疑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目前對于GDP的貢獻已達七成。
總之,房價上漲,帶來的僅僅是房地產行業對于GDP在數字上的貢獻,但失去的,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良好契機,以及讓中國社會階層對流因為高房價而加速固化。因此,當大城市房價過熱的利弊天平已完全傾斜時,國家出手對房地產“揮淚斬馬謖”,讓中國經濟脫離對房地產的依賴,絕對是明智之舉。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