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近日舉行的第八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2016年會上發表《國家治理現代化下的社會發展與治理》主題演講表示,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要完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制度安排,要梳理清楚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和諧共治的關系,政府作用是為市場和社會機制的運行提供良性發展的制度環境。
國家治理現代化
是中國發展重大命題
薛瀾指出,在中國經歷多年高速經濟增長、城鎮化快速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深入與拓展之后,中國社會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格局:社會利益分化,價值觀念多元;社會發展充滿活力,碎片化傾向凸顯;社會組織快速發展,質量能力亟待提升;社交媒體廣泛普及,有序社會參與亟待建立;社會心理失衡突出,群體性事件多發;傳統社會管理方式失靈,社會資本補充乏力。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中國社會發展新常態。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命題。《決定》特別提到要創新社會治理。
薛瀾表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最核心的是怎樣處理好一些重要的關系,這包括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市場與社會的關系,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政府—市場—社會協調共治的公共治理體系。
一般市場經濟國家面臨的公共管理問題是市場失靈。如果這個市場運行得很好,沒有國家干預市場,市場自身就可以很好地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提供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在特殊的情況下會出現市場失靈,常見的市場失靈包括公共產品、外部性、信息不對稱、資源壟斷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需要通過政府公共政策去解決。但是,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也有內在失靈的問題,比如票決制、官僚體系、委托代理問題等,因此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來解決。有時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可能同時存在,在發達國家,這個時候通常會通過社會的有效治理去解決市場和政府存在的問題。這里的社會是廣義的,包括范圍不同的特定群體或社區。
再看中國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我國與其它市場經濟國家一樣,存在市場失靈問題,比如醫療體制問題、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等等。同時,與他們相比,我們還有新問題,就是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由于在很多方面產權不清晰,市場運行面臨諸多挑戰。政府治理也存在同樣的失靈問題,而且中國現在的治理體系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政府部門特別多,但是真正具體落實到某個責任往往找不到人。社會層面也一樣,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社會發育不足。我們面臨的挑戰是:不但要解決傳統的市場、政府、社會失靈,還要解決市場不成熟、政府不完善、社會發育不足的問題。
政府作用在于
提供良性發展環境
薛瀾指出,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要完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制度安排,要梳理清楚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和諧共治的關系。在這種和諧共治的關系中,政府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市場和社會機制的運行提供良性發展的制度環境。
一是要建立社會機制運行的基本法律體系,也就是確定各類社會機制的地位和職能的法律法規。近年來,這個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市場經濟制度建設方面,與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進步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早在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就通過了《外資企業法》(并在2000年10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修改通過),為國外企業到中國投資經營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然而,直到201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才開始審議《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比《外資企業法》晚了28年。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盡管這個進步來得太遲。
二是保證社會良性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維持相對穩定的社會主流價值體系。
三是社會組織的運行機制方面還有很多基本制度需明晰。例如,各種社會組織在提供社會服務方面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則以及如何保證資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都需建立完善相應的制度。
薛瀾表示,如何發揮中間橋梁作用,將社會需求和民眾心聲傳達給政府,將中國理念和文化帶給世界,實現微公益與大公益的結合,中國的社會組織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原標題:清華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理清政府市場社會關系完善國家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