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養老財政補貼力度加大 北京未來4年將建1000個養老驛站
張文揚
“北京托老所存在閑置情況。”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向經濟觀察報表示,但李紅兵也表示這一閑置的狀況并非像此前媒體報道的那么嚴重。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2000家托老所,目前只有70家活下來。具體有多少托老所存活,目前民政局尚未統計出一個準確的數據。
托老所是北京市民政局和殘聯在2009年頒布的《北京市市民居家養老(助殘)服務(“九養”)辦法》中所提出的養老設施,按照當時的計劃,這一設施將在 3年左右時間基本覆蓋至全市城鄉社區(村)。
同時托老所也是未來4年中將會建設的1000個以上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基礎。11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對于《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簡稱《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偉介紹道,截至今年10月,全市規劃建設的208個街鄉養老照料中心已經實際運營142家,在建15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實際運營79家,“十三五”期間將建成1000個以上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
11月24日,在北京市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王寧表示,2017年,北京市將支持建設300-50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
與托老所相比,養老服務驛站和養老照料中心最大的不同在于后兩者有更充足的財政補貼:養老驛站的房屋是免費提供的,其他的補貼視不同區、不同街道的具體情況而定,養老照料中心則擁有床位補貼和設備購置補貼等。但此前托老所僅有每月300元的床位費,而且按照此民政局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2014年10月-2015年3月獲得補貼的托老所僅有67家。
在李紅兵看來,無論托老所或者養老驛站都是階段性的。他認為,北京的社區養老機構運營不是那么簡單,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缺少法人制度,提供的服務專業性也有待提高,很多事情都在探索中,設計、成本細節等都在重新調整和規范。
從托老所到養老驛站
昌平區龍禧苑二區的福壽托老所一共有13個床位,分別緊湊地放置在3個臥室中,4名護工負責老人們的飲食起居。
這家2011年開始營業的托老所,接納的主要是失去活動能力的老人。 管理員介紹,托老所的床位很少有住滿的時候,盈利也不多,“主要是房租貴”。
最終反應到價格端的成本負擔也成為了阻攔在一部分老人和托老所之間的墻壁。
90歲的王芳此前曾經在托老所里呆過幾天,但是后來因為一天200元的價格讓她最終選擇了在家里請保姆照顧。
2009年頒布的北京市民政局和殘聯制定了《北京市市民居家養老(助殘)服務(“九養”)辦法》,在其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星光老年之家”、社區“殘疾人溫馨家園”、職業康復中心等服務場所為老年人(殘疾人)建立社區托老(殘)所。不足部分可利用社區居民空閑房屋及家庭空間開辦。”
從2010年開始,托老所迅猛發展,僅到當年4月,全市托老所的總數就已經達到了2484家。一位參與過托老所項目的相關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托老所當初提的建設目標有點急,后續也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規范,所以造成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
新提出的養老服務驛站和養老照料中心被民政局稱為托老所2.0版,與托老所類似,三者都屬于社區養老的一部分。在這其中,養老驛站規模較小,沒有相應政策進行規范化的監督,而養老服務中心輻射范圍更大,可能會同時對接多個驛站、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機構。
4年建設1000個養老服務驛站
在西城區牛街西里二區的養老服務驛站的多功能活動區,老人們正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畫扇子、制作手工藝品,護理員欒怡介紹道,老年人可以在這里吃午晚飯,一餐20元/人。還可以點餐讓他們送上門。
類似于這樣的養老服務驛站將會在未來4年中,在政策和財政的推動下大量的出現。按照今年8月31日,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在介紹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目標時曾經提到,到2020年,北京市將在老年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一個社區要設兩到三個服務驛站,全市將建成1000個,2016年試點150個。
王寧副市長在“貫徹落實《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議案辦理工作的報告中指出,2016年,市財政安排支持老齡專項資金12.88億元,較2015年增長27.3%,其中居家養老投入8.52億元,較2015年增長17.8%,專門增加設立養老產業發展投資基金2億元,納入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統籌管理。
政府的支持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據西城區牛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養老照料中心的支持,主要是資金方面的,一家中心可以獲得不超過450萬元的床位補貼和設備購置補貼;對于養老驛站的支持則主要為場地方面,即政府免費提供場所,而運營資金補貼額度在30萬元左右。
這些財政的支持為養老驛站運營降低了成本,讓其有可能提供更多的服務類型。西城區牛街西里二區的養老服務驛站成立于今年4月份,由牛街街道委托儆堂集養老服務(北京)有限公司運營,目前有16個床位、4名護理員,此外還配套圖書閱覽室、康復區、休息室、助浴區等設施。
儆堂集公司綜合管理部行政專員王文青對經濟觀察報介紹道,除了日間照料、喘息式服務以外,養老驛站還提供能夠提供居家上門服務。比如呼叫服務、上門配餐、居家環境適老改造等。而這些服務都是此前托老所難以提供的服務內容。
養老企業進入
上海市在“十一五規劃”期間提出了“9073”的養老模式,它的含義是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良初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養老服務驛站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結合體,如果沒有社區養老作為基礎,居家養老就很容易落空。社區養老服務相當于公共產品,其運營方式比較多樣化,可以通過PPP的形式進行公私合營,可以政府投資出租,也可以私人建設社區運營。而養老服務驛站是社區養老的主體。
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也正在進入這一領域。在2015年5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簡稱《條例》)中規定,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引導、支持、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2016年11月24日,北京市老齡委相關人士在北京市市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上表示,《條例》實施以前,全市共有居家養老服務企業172家,《條例》實施一年多以來,全市新設居家養老服務企業332家,目前已有相關服務單位約1.5萬家。
王文青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區別于過去的托老所,目前大多數的養老服務驛站是以區里招標的形式選取服務供應商,獲得招標的以民營企業居多。也存在自負盈虧的承包型企業。而養老服務驛站的設置不完全是按照社區、街道的行政區劃來設置,還有可能是按照老年人的分布來設置的。對于企業的盈利情況,王文青表示,養老產業的資金回收周期長,具有公益性,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在保證服務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政府的補貼是一個方面”。
對于目前北京市正在發展的社區養老服務業的補貼方面,楊良初介紹道,在政府支持層面上,社區養老接受的補貼力度比機構養老要大。主要還是補貼基礎設施,比如房屋、托老所本身的建設以及設施,另外還涉及到對失能老人的補助。
全國資運營的北京首家養老驛站管理集團負責人、北京誠和敬驛站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帥一透露,目前公司已經運營或者正在建設的養老驛站有20余家,預計將投入2億元左右。張帥一也承認驛站經營利潤過低,連鎖化經營投資高的問題確實存在,在運營初期,為老人提供的基本居家養老服務利潤較低。
但同時張帥一也表示,隨著公司手中驛站數量的增加,通過搭載金融、文娛產品等增值服務的所產生的利潤,養老主體也有可能實現更高的收入。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