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企改革重要抓手之一的國資監管改革,日前出新招了。
10月26日,國資委在京召開媒體通氣會,宣布將新設三大監督局,代替原有的監事會工作局,具體負責監事會反映問題的深入核查、分類處置、整改督辦工作,組織開展國有資產重大損失調查,提出責任追究意見。
時代周報記者向國務院國資委發函詢問相關信息,國資委新聞處人士回應稱,采訪函已轉至監督局人士手中,但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復。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此次對監事會制度的加強是因為前一段時間“在央企中發生的較大面積的腐敗現象”。
劉紀鵬認為,從2000年《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頒布算起,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在國企間也已經運行了16年,而此前的“央企腐敗問題頻現,說明監督的效果有待加強”。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以下簡稱“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自監事會制度實施以來,由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103家中央企業,除上海貝爾外,全部派駐了監事會。
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力的上層機構、無法解決同級監管問題,監事會常常有心無力。此次國資委整合內部資源,設立三大監督局(監督一局、監督二局、監督三局),將會與監事會形成“一前一后” 互相配合的關系。
分管監事會工作的國資委副主任王文斌在通氣會上表示,監督局負責監事會反映的問題的深入核查、分類處置、整改督辦工作,組織開展國有資產重大損失調查,提出責任追究意見,形成監督工作完整閉環。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專家李錦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三個監督局的設立,以及之前國有資產投資公司試點的設立,反映了國資委管經營的機制在弱化,管資本的機制在強化,“國資委正在向監管者角色靠攏” .
監事會發現問題,監督局解決問題
在通氣會上,王文斌強調,加強監事會監督的重要舉措,第一位的是強化工作領導。按照設計,除原有一名國資委副主任分管監事會工作外,增加一位委領導,專門協助分管監事會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國有資產監督工作的領導。據《中國經濟周刊》等媒體報道,這位新增協助分管監事會工作的領導是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閻曉峰。他也出席了于10月26日召開的通氣會。
時代周報記者查閱國資委官網,發現三大監督局已出現在“委內機構”一欄中。其中,監督一局的職責為“按照有關規定,承擔國有企業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機構為綜合處、一處、二處、三處、聯絡處、調研處。監督一局的局長(主任)為禾云,配有兩名副局長(副主任)方炳興、張振良及巡視員吳華松。
時代周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了解到,禾云曾任已被撤銷的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工作局局長。三大監督局整合國資委資源的基礎,或是原國資委監事會工作局。監督二局和三局的具體情況,官網上未給出。
李錦介紹,監事會與監督局“一前一后”的實質是“監事會發現問題,監督局解決問題”。他表示,相比于以往的監事會制度,監督局則更帶有政府部門、權力部門的性質,“監事會上報問題后,監督局能夠落實和執行。這將使監事會職權由虛向實”。
改革監事會監督的第三部分是強化運行機制,分別以國資委黨委會和主任辦公會、分管委領導、監事會主席為主體,形成領導決策、協調處置、監督報告等“三個平臺”,推動監督成果綜合運用。
王文斌介紹,第一平臺為監督報告平臺,由監事會主席負責,監事會承擔具體工作,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報告問題,督促落實應由企業自行整改的事項;第二平臺為協調處置平臺,由分管委領導負責,三個監督局承擔具體工作,主要任務是推動監事會監督檢查成果的綜合運用;第三平臺為領導決策平臺,以國資委黨委會和主任辦公會為主體,研究監事會工作中的重大事項,聽取監事會主席對有關企業監督檢查重大情況的報告以及監督局專項工作匯報,實現出資人管理和監督的有機統一。
李錦認為,三個平臺的設立事實上加強了國資委與黨委、監事會與國資委之間的聯系,形成了聯動機制。“過去,監事會散落在各個企業,與國資委處于游離狀態,比較孤立化。孤立化導致缺乏活力和權力,削弱了監督的效能。”現在將國資委黨委會、主任辦公會、分管領導和監事會組成聯動機制,就是把監事會拉回到國資委監管的體系里,并對監事會賦權。
如此,監事會發現問題、監督局落實和解決、三個平臺綜合運用監督成果的改革框架基本明晰。這也是王文斌介紹的“閉環”的意義。
國企監事會治理之困
此次監督體制改革主要是向國企監事會制度開刀。監事會的職責是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但長期以來,監事會的作用受到質疑。
目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下設29個監事會辦事處,每個監事會主席分管一至兩個監事會辦事處,每個監事會辦事處負責監督若干家中央企業。監事會主席都是副部級官員,體現出國務院對監事會工作的重視。
公開資料顯示,十八大以來,監事會累計實地檢查中央企業及重要子企業5684戶,列席企業會議10157次,談話20679人次,對13家企業開展集中重點檢查,對53家企業的部分項目開展境外國有資產檢查,揭示企業各類問題和風險12226項,向國務院和國資委報送各類報告1362份。
賬面上,這份成績單相當亮眼。而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資專家李長安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與獨董類似,在國內特殊環境下,監事會發育有待完善:“事實上并非只有國有企業監事會做得不夠好,中小企業的監事會更形同虛設。國企監事會因為比較重視,反而會做得好一些。”
李長安認為,監事工作對監事會人員的專業要求其實很高,但目前監事會主席往往要管三到五家央企,分身乏術。監事會主席郜風濤曾負責聯系中國航空、中儲糧、中儲棉、中國醫藥、中國華電、中廣核、中國中材、中國建材8家央企,與獨立董事一身多任的情況類似。
劉紀鵬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外部監事一般是退休下來的:“無論從專業能力來說,還是從專一和精力上說,看來都有力不從心之感。”
一些央企內部人員曾有過抱怨,認為監事會主席只有每年開年會時才會出席,講話也往往泛泛而談,平時幾乎感受不到其存在。
李錦認為,過去的監事會事實上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管機構。監事會工作局實質上是協調部門,為監事會主席服務,真正查處、落實企業存在問題的,往往是紀檢和審計部門。
劉紀鵬認為,監事會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權責不明有關:“比如這次發生較大面積的國企腐敗現象,就是在國企監事主席的監事下發生的,他們應該是要承擔責任的。有沒有人懲罰?監事會主席能站出來承擔責任嗎?”
另一方面,監事會的激勵機制也尚待明確。“監事會查處多少案子,應該有多少回報,這些是應該規定出來的。”李長安表示,監事會人員積極性不足,不能讓監督權力充分發揮,治理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劉紀鵬表示,“一沒有約束責任,二沒有動力,三對專業不熟悉,主席一般由退下來的領導干部兼任”。這些都決定了央企現在存在的管理風險、腐敗作風問題,還是有待推敲的。
改革往何處去?
黨中央、國務院都高度重視國有重點企業監事會工作。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監督重點,強化對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嚴格日常管理,整合監督力量,形成監督合力。
在10月26日國資委舉辦的通氣會上,王文斌便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督促:“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張毅書記、肖亞慶主任第一時間對改革監督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監事會作用進行全面部署。”
2016年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的巡視情況顯示:“實施監管有欠缺,存在越位、錯位、不到位等問題,追責問責制度不健全,監督力度不夠,對央企存在的一些問題督促整改不力。”
李長安表示,中央對國資委施加的壓力集中于監督層面,反映了國資委“從管人管事管資本到行使出資人職責,監管為主”的角色轉變。“過去國資委是經營管理有余,監督不足,形成監管兩張皮的態勢。現在這種態勢終于開始消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國資委正在加快速度,將經營責任和監管責任剝離。7月14日,國資委宣布了新增的7家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的企業,而在此之前,國資委已在中糧和國投設立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并在24個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5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完成后,將形成國資委監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資投資公司監管其出資的企業,企業負責經營的三級架構。
李長安認為,在企業層加速改革時,對國資委加強監管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國資委此次改革監督體制機制,正是回應這一要求,其抓手就是安排于各個重點國企的監事會。
李錦表示,過去的國企改革忽視了監督層面的改革,但監督滲透到改革的各個環節,包括混合所有制、國資投資運營、央企重組、一帶一路重點項目的反腐和經營,給了監管者以新的課題,“首先要使監事會參與進來,聯動起來”。下一步怎么發揮好監督的功能,還有些新的問題。
劉紀鵬表示,除了解決“如何對新的業態進行監管”的問題外,監事會還必須解決自身的工作機制,包括責任和激勵制度:“監督局成立,為解決監事會工作機制鋪好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