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處于舊動能消退、新動能亟待尋找、實現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新動能只能從改革、轉型、創新中去尋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2016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
李佐軍表示,經濟發展新動能可以理解為促進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能量。沒有動能就沒有經濟發展。當舊的動能式微后,就必須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舊動能消退、新動能亟待尋找、以實現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
經濟發展的動能主要來自四方面:一是需求側動能,即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二是要素投入動能,即通過大規模投入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資金等生產要素來實現經濟發展;三是效率提高動能,即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推動經濟發展;四是GDP導向制度動能。
李佐軍認為,在這四大經濟發展動能中,需求側動能、要素投入動能、GDP導向制度動能等舊動能都遇到了瓶頸和新問題,難以為繼。“這就需要我們盡快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動能只能從改革、轉型、創新中去尋找。”
改革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全面改革,其中重大改革包括,政府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等。第二個層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減稅。推進財稅制度改革、預算制度改革、政府機構改革;減管制。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商登記注冊改革;減壟斷。推動壟斷行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價格壟斷改革;減貨幣超發。推進貨幣發行制度、信貸制度、外匯制度等方面改革。
經濟轉型也是結構優化的過程。第一,要素投入要從依靠勞動、資本、資源等要素轉向人才、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第二,排放轉型,減少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排放。第三,產業結構優化。第四,推進區域結構優化,推進新型城鎮化,要縮小城鄉和地區差別。第五,收入分配優化,財富由少部分向更多人公平分配,由少部分行業控制到更多行業控制轉變。第六,發展目標結構優化,由追求量的擴張轉向追求質的提高。
第三大動力是創新。創新要培育六大新主體,包括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個人、創新型地區、創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國家平臺、創新型政府。政府要為創新者提供好的公平競爭環境、權利保障環境、公共服務環境、技術設施環境和文化環境。
據悉,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由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僑商聯合會共同主辦,李揚、張曉晶、史清華、都陽、余淼杰、龍小寧、張曉波等9位學者共5部論著獲獎。
(原標題:李佐軍:在改革轉型創新中 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