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的一紙《意見》,再度吹響“振興東北”的號角。
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并特別提出“對符合條件的東北地區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給予優先支持”。
國家發改委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表示,《意見》非常注重政策的近期可操作性、可實施性,政策含金量較高。多名業內專家也認為,與十余年前上一輪政策側重“輸血”不同,這一輪振興東北戰略的多重政策利好,更加強調通過內在調整實現“造血”,即通過國企改革和民企創新盤活東北經濟,使東北經濟真正實現良性循環。
利好政策持續,為東北振興注入強心劑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務院、發改委等相關部門針對東北振興連續推出重磅政策“組合拳”。
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深入推進重點專項領域改革、完善區域體系創新等內容;8月,發改委又出臺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圍繞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大核心任務,分年度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
在剛剛公布的《意見》中,民營經濟更是成為熱門詞語。《意見》強調要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并特別提到要重點培育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加大財政金融投資支持力度,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東北地區信貸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東北地區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給予優先支持。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是《意見》的一大亮點。《意見》提出,支持東北地區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提高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務型制造能力,鼓勵國家重點工程優先采用國產裝備,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重塑東北裝備競爭力。
東北經濟怎么了?.
振興東北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在政府密集出臺利好政策的背后,人們需要思考的是:經過上一輪振興政策,已經進入“黃金十年”(2003年~2013年)的東北經濟為何又進入產業嚴冬?
黑龍江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認為,東北經濟的脆弱,是因為上一輪振興實際上是靠投資拉動,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資源枯竭、結構矛盾和體制矛盾導致東北痼疾集中爆發:結構性矛盾,即長期以來的“重重輕輕”,以及忽視技術改造,造成產業結構失衡和企業裝備、技術、工藝水平的落后;體制矛盾,即國有比例偏高,民營經濟不發達,政府繼續充當市場運行的主角,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空間有限。
官方數據也直觀地表明了東北經濟不容樂觀。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東北經濟增速位列中國四大經濟板塊末端,且增速偏低。
從企業層面來看,來自多家媒體的報道顯示,哈電集團、中國一重、沈陽機床等企業,均面臨業績虧損的窘境,而這些企業的現狀,只是眾多東北地區陷入困境企業的冰山一角。
此外,在失業率高企、人才外流方面,問題似乎更加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東北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下降9%,省會城市平均失業率7%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另一組官方數據則顯示,從2000年~2010年,十年間東北凈流出180萬人。
元大證券認為,目前我國對東北振興戰略的推進主要在于加大財政刺激與政策扶持方面。8月發改委發布1.6萬億三年東北振興規劃,有望助力解決東北地區短期陣痛;不過中長期來看,培養內生增長新動能為主要政策發力點,國家致力于加快東北重工業地區過剩產業整合計劃,并且大力扶持智能制造、工業4.0等高端產業。
國企改革是關鍵
上述一系列問題是東北經濟陷入困頓的縮影。問題背后拷問的則是,振興東北靠什么?
近些年來,不斷有專家學者呼吁,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減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國企改革應盡快落地,加快市場經濟推進進程。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國企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重頭戲,是牽動影響東北轉型改革的關鍵。”他認為,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所占比重偏大,國企改革與整個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緊密相連,尤其涉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
來自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非金融)國有企業資產占比為30.2%,而東北三省國有企業資產占比均達到或超過了50%以上。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曾給出一組數字:遼寧省擁有央企及各級企業1751戶,吉林省2013年央企銷售收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收入逾90%,黑龍江省央企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也在60%以上。
這些央企、國企歷史悠久,職工眾多。計劃經濟時期,這些企業出于保障職工福利、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大而全、小而全”組建了大量跟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機構承擔社會職能。而今雖然歷經改革,這些負擔仍未徹底剝離,這些過去改革遺留下來的“剩余物”,正在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現實障礙。
除此之外,東北三省還存在為數不少的國有“殼企業”,它們一無有效資產、二無生產經營活動、三無償債能力,只留下人員和債務包袱。這些“殼企業”的職工群體如何安置?企業拖欠的巨額債務如何補償?如何讓其破產退出市場?也都是國企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次《意見》提出,2016年底前出臺深化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專項工作方案。推動駐東北地區的中央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選擇部分中央企業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部分中央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引導中央企業加大與地方合作力度。
民企創新突圍是亮點
分析人士認為,國企改革是去除痼疾,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才是振興東北的生力軍。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稱,若想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破除計劃經濟思想束縛,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認識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謀劃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民營企業這支有生力量。
8月上旬,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帶隊赴遼寧省開展專題調研,新松機器人、遼寧忠旺、輝山乳業集團、大連恒力石化公司、大連西姆等7家民營企業成為其考察、座談對象。
其中,總部位于沈陽的新松機器人是全球機器人產業中產品線最全的廠商,在“十二五”期間,產值每年保持30%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該公司市值已達350億元,在機器人行業僅位于ABB、FUNAC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恒力石化2010年落戶大連長興島,經過6年的發展,已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PTA生產基地,并在建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這一國家重點項目,成為中國第一家進入石油煉化領域的民營企業。2016年1~3月,恒力石化銷售與出口收入同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3.5%與8.8%。
而地處遼陽市的全球第二大鋁擠壓企業遼寧忠旺集團,相繼在東北的遼陽、營口、盤錦等地投資建設了多個項目,包括遼陽的深加工中心、營口高純鋁及特種鋁合金項目、遼陽特種車輛項目、盤錦的工業鋁擠壓項目等。隨著忠旺這些項目在相關區域的落地,對當地的就業和財政收入方面都形成良性循環。2013年~2015年,遼寧忠旺上繳稅金總和達44.33億元,并為地方提供了逾兩萬個就業崗位。
忠旺目前正在推進分拆鋁擠壓業務回歸A股,此舉也受到地方政府歡迎。遼寧省主管工業的一位政府領導分析,忠旺攜其核心業務和部分潛力業務回歸A股,將對東北當地的產業升級產生積極效應,包括擴大投資,帶動就業,吸引人才,以及促進當地一系列配套產業的發展等。
一位長期研究東北區域經濟的業內專家表示,在目前東北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迫切需要一批發展勢頭良好、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代表性企業出現,帶動就業創造財政營收,起到示范先導作用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為有意向來此區域投資的企業提振信心。
(原標題:新一輪振興東北戰略,“造血”重過“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