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欄目
資金流向 千股千評 個股診斷 最新評級 模擬交易
客戶端
(原標題:張瑞敏:企業一定不要做成帝國,很可能轟然倒塌)
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已落下帷幕。在這3天中,來自全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名嘉賓齊聚烏鎮,圍繞大會主題“創新驅動 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展開交流。
在青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企業家,提起他,都是尊稱“張首席”。屹立市場大潮潮頭30多年的他,是企業界“教父”級的人物,他就是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海爾作為傳統企業的領軍者,近年來積極擁抱互聯網,探索轉型之路。臨河而坐,亭外細雨濛濛,央視財經記者侯凱笛對張瑞敏進行了專訪,想知道張瑞敏有哪些“做生意”的金句嗎?
傳統企業過去就相當于在跑步機上跑步,無論跑多少,只要停下來,還在原地。因為你只有顧客,沒有用戶;
企業一定不要做成帝國,一定要做成生態系統。因為只有生態系統可以生生不已,但大帝國很可能轟然倒塌;
不觸網便死亡。
張瑞敏:不觸網便死亡 傳統企業必須自我挑戰
記者 侯凱笛:張總,因為您在2000年的時候,16年前當時您就提出了要接觸互聯網,當時您那句話說的還挺驚人的,說“不觸網就會死”,為什么您在那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一個傳統制造業企業就要跟互聯網做聯姻,現在您怎么看當時說的那句話?
張瑞敏:其實當時我們在制造業領域做得還算比較不錯,日子也過得下去,都沒什么壓力。但是2000年,我去參加了達沃斯峰會,當時達沃斯的主題就是一句話,“讓我們戰勝滿足感”,當時對這句話很費解,到底為什么要戰勝滿足感呢?其實在會議上就說,互聯網來了之后,傳統的經典東西可能都過時了,現在必須自我顛覆、自我挑戰,所以那個時候其實對到底互聯網是什么還有點懵懵懂懂,但是我們提出一句口號,叫“不觸網便死亡”。那么這就要求大家比較進入互聯網,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大概是十幾年的時間,我們一直堅持這么做。
記者 侯凱笛:那海爾的互聯網思路是什么?這幾年主要做了些什么?
張瑞敏:做了很多,但簡單地說就是一句話,就是“把企業變成互聯網的一個節點”,因為原來的企業是封閉的,企業的目標都是要變成一個帝國,但是我們希望把企業變成一個生態圈,如果變成生態圈,你必須進入網絡。打一個比方說,企業就相當于一臺電腦,如果這臺電腦不加入互聯網,你可能一事無成,但是加入了互聯網,聯網之后,你可能是無所不能。因此,作為企業來講,現在不能封閉,必須加入,你只不過是互聯網的節點,在這個節點里頭你可以發揮你的作用,但是前提就是必須都連接到所有的資源,簡單的說就是企業必須從過去封閉的思維變成開放的思維。
記者 侯凱笛:現在互聯網公司都在談建一個生態圈,剛才您說的也是一個閉環,是不是海爾也在建立這樣互聯網式的生態圈?
張瑞敏:因為大家都在談,但是這里頭有一個問題,就是第一,你是不是O2O?是不是線上線下結合起來?現在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像我們傳統企業,線下非常強,線上有問題,但是有一些互聯網企業線上非常強,比方電商,但是線下有問題。但是最后終究要改變,也就是說隨著這個技術的發展,我認為一定會出來后電商時代,后電商時代簡單地說就是物聯網,而物聯網和電商最大的不同,就是電商我可以提供你無數的選擇,你自己去選,但是物聯網是我根據你的需求,我及時給你提供,這兩者是不同的。
所以,物聯網,那你就要搭建一個什么生態圈呢?就是社群經濟,所謂社群經濟就是你和用戶融合到一起去,這個我覺得對我們是非常大的挑戰,所以我們現在建了很多的微店,又在社區里頭聯結起來,我們在社區里頭設了很多小管家,為什么呢?就是你有什么需求我即時滿足你,而不需要你自己到網上去選擇,這個我認為很有可能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因為什么呢?因為技術在這兒起著決定性作用。你看桌面互聯網的時候,它解決了信息不對稱,但是移動互聯網解決了速度問題,所以電商就是移動互聯網,我今天上午點了,我今天下午或晚上就給我送到,但是將來下一步一定是社群經濟模式,所以從國際上提出物聯網到今天是十七年,沒有突破,沒有引爆。
記者 侯凱笛:沒有突破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技術跟不上還是?
張瑞敏:就是這種社群經濟模式沒有建起來,所以國際上預測,它的突破點可能在2019年,所以說只有兩年的時間了。
記者 侯凱笛:那這個痛點和難點在哪兒?我聚集更多的粉絲、聚集更多的用戶在我的平臺上,怎么能把他們留住,這是不是最關鍵的?
張瑞敏:比如說我現在是做電器的,電器首先第一步要變成網器,這不是通上電可以應用起來,必須上網。好了,變成網器還不行,還要變成網站,那變成網站是什么?就是這個產品圍了很多用戶,圍了很多供應商,圍了很多相關的資源方,大家圍在一起共同的開發用戶迭代的需求,通過開發迭代需求,也就叫你創造用戶的遵從價值,所謂的遵從價值就是這個用戶所有的需求你都可以去滿足,你都可以去迭代,這個誰能做到呢?
記者 侯凱笛:沒人能做到。
張瑞敏:大家都往這方面努力。
只有顧客沒有用戶=跑步機上跑步,原地不動
記者 侯凱笛:您說今年這一年業績是在增長過程之中,您覺得互聯網的推動作用,它的占比有多大?
張瑞敏:這個占比怎么說呢,我認為主要是轉變。傳統企業它做什么呢,它就是做顧客,它只是交易,顧客是什么呢?顧客是匿名的,沒有名字,但是我們改變的是,每一個企業變成很多很多的小微、創業團隊,他們一定要做用戶,而用戶是要交互的,用戶是要參與的。因此我把企業做成一個創業的平臺,要做一個生態系統,而不僅僅是做產品,所以不是賣產品,而是賣解決方案。
打一個比方說吧,傳統企業過去就相當于在跑步機上跑步,你一看這個表,你跑了一百公里挺多,但是啪,停下來,還是原地的。因為你只有顧客,沒有用戶,但是我們現在創造的不是在跑步機,而是跑到和用戶零距離,和用戶共同去創造,這個你會經過千山萬水,最后可以和用戶融為一體,所以我覺得可能最大的導向是不一樣的。
記者 侯凱笛:您如何界定顧客和用戶這兩個不同的含義?
張瑞敏:顧客只是交易,所謂交易,你給我錢、我給你貨,咱倆兩清了,什么都沒了。但是作為用戶,是你必須要參與交互,你要參與到我這個體系當中來,比方說我賣了一個烤箱,本來賣掉了就算了,但是現在圍著這個烤箱形成一個烤圈就是用戶,他們在討論,用這個烤箱烤出什么東西最好?然后這個烤箱會根據他的要求不斷地迭代,這等于是和用戶共同創造價值。實際上這是物聯網將來的一個目標,就是什么呢?就是說我要使所有的人大家都得利,最后很有可能是硬件不怎么收費,但是靠用戶的價值來提高。
記者 侯凱笛:聽上去有點像小米現在的生產模式是嗎?
張瑞敏:還不一樣,就是說這里頭涉及到經濟學的一個定律,傳統思路的經濟學有一個非常固定的定律,就是誰都打不破的,就是邊際效益遞減,邊際效益遞減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本來干了這個東西賺十塊錢,但是干得越來越多,會變成賺九塊錢、八塊錢、七塊錢,邊際效應會遞減,為什么企業一定要擴大產量呢?因為我要保證利潤整個不變,但是現在可以變成邊際效益遞增,為什么呢?就是這個產品圍了很多用戶,用戶又帶來了很多經銷商,經銷商又帶來很多廣告商,最后實際產品本身的價值可能沒變,但是這些用戶價值是在提高了,所以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概念。
企業一定不要做成帝國,一定要做成生態系統
記者 侯凱笛:上個禮拜的時候,不久之前馬云也是剛剛到您的公司參觀,因為前段時間,雙十一的時候,我給他做專訪的時候,馬云說了一句話,他說“如果說傳統制造業不擁抱互聯網的話,那注定是死路一條”,您贊同這個觀點?
張瑞敏:對。
記者 侯凱笛:所以當時你們聊了什么?
張瑞敏:我覺得和馬云聊得非常好了,我們聊過幾次了。第一,我覺得馬云在某種意義上是改變世界,就是他用這個電商,用這個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徹底改變了過去實體店的模式,這是非常重要的,意義也非常大。另外,我們聊了很多,但是有一點大家都是非常共同的,就是企業一定不要做成帝國,一定要做成生態系統。因為只有生態系統可以生生不已,但是你做成帝國,你做得再大是不是就沒問題了?過去叫大島不能倒,但是現在往往會大島容易倒。互聯網時代,很可能會轟然倒塌,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
另外,我們雙方可能在談的時候對這點都很認同,就是領導者,企業更重要的是從道德層面去做,就是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在《師說》里面有一句話,就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必須更多的知道現在時代發展的道到底是什么,如果你這個抓不住,你很有可能就是盲人摸象,可能做的很多無用功。
記者 侯凱笛:您兩位對“道”有沒有一個共識?還是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張瑞敏:其實我當時說的,這一點反正大家都一致,他雖然電商做得非常非常好,很值得敬佩,但是我說的一定是后電商時代,他也非常贊成,后來他很多講話都說,現在電商下一步一定會被取代。
記者 侯凱笛:您說未來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它可能會誕生什么樣的新的業態?
張瑞敏:這個我覺得是個必然,換句話說,如果線下只是停留在自己原來的這些資源當中,不和線上聯系可能不行。但是線上如果不和線下結合也不行,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剛才所說的用戶體驗,用戶不僅僅是在網上可以選擇很多東西,更重要的是現在所說的將來一定是長久商務,我需要什么我可以馬上得到,這一點如果沒有線上、線下的結合,誰也做不到。
國際并購就像拌沙拉 菜雖不同,但沙拉醬卻統一
記者 侯凱笛:其實現在是家電的市場飽和期,前不久您高價收購了通用,這個目的最終的想法是什么?
張瑞敏:第一,通用的優勢,它有很大的顧客群,我們在美國也開發了十年,要想進到這個市場有很大的難度。把它收購過來之后,并不僅僅是要這些顧客群,是希望把顧客變成用戶,所以說收購之后,召開一個有GE家電的五百多名高管的溝通會,我講完了之后,他們高管提問題,有一個高管就提了,說你今天收購了GE,你就是GE的領導,你想怎么領導我們?那么其實我聽出潛臺詞就是,我們曾經是你學習的榜樣,今天你是我們的領導,你怎么來領導?我說你這個問題定位有問題,我既不是你的領導,我也不是你的上級,我是你的股東,今天我們的領導和上級是同一個人,就是用戶。只不過你更多的面對是美國的用戶,我更多面對的其它地區的用戶,但是恰恰GE的價值觀里頭沒有一個為用戶服務,只是為顧客服務,那對今天我們兩方合到一起去了,目的就是怎么樣把現在非常多的顧客轉化成用戶,其實這是我們雙方的目標,也是所有企業的目標。
記者 侯凱笛:那中國企業跟美國企業在一起合作的時候,因為雙方不同國家的國情不一樣,用戶習慣不一樣,在這個轉化過程之中會存在什么困難嗎?
張瑞敏:非常大的困難,因為所有的國際并購大概失敗率是80%,可能很多都是失敗了。那么一般的來說,可能就是因為文化的不同,所以說我們和它合并之后,我們采取一個措施,就叫沙拉模式,就像西餐吃的沙拉一樣。沙拉里頭,每一種菜,各種不同的菜在一起,也就是各種不同的文化可以并存、可以兼容,但是沙拉醬是統一的。那么這個沙拉醬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單合一。那么我們其實兼并了日本、兼并了新西蘭的企業,通過這種方法都比較有效,也就是說讓他的領導人,讓他的主要管理者,明白了或者接受我們這種價值觀,他再根據當地的這個習慣、當地可以接受的沖突去轉化,這個應該是比較有效的。
記者 侯凱笛:據說當時您去參觀GE的時候,問的最多一個問題就是你們這個東西有沒有互聯網化是嗎?有沒有聯網?
張瑞敏:對,其實它有一部分已經開始做了,就是互聯網用戶參與,因為它更多的是它自己開發,因為它的研發機構在當時家電行業算是非常非常強的,所以它很難想接受別人,所以這種開發對他們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記者:您如何定義現在的海爾?
張瑞敏:如果用一句話說,它原來就是出產品的公司,現在它應該是出創客的公司或者是出創客的平臺。
來源:央視財經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