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拉大
原標題:三季度地方財政收入上海增速一騎絕塵 東中西部差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周瀟梟
導讀
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5.9%,低于同期GDP6.7%的增速,而東部發達省份財政增速均要高于同期地區GDP增速,展現出實體經濟效益較好的一面。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西藏地區,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公布了三季度財政收入狀況。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統計各省數據發現,地區財政收入分化明顯,東部和中西部省份差距逐漸拉大。
上海、廣東、浙江等東部發達省份,財政收入體量巨大,且增速領先。前三季度數據顯示,廣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達到7825億元,是青海收入的42倍。上海財政收入增速位列第一,同比增長21.6%,而資源省份山西墊底,同比下降7.6%。
5月1日全面推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由于增值稅央地劃分規則調整,造成部分地區減收效應。不僅僅是服務業發達的東部地區,部分服務業欠發達的中西部省份收入同樣減少。例如,因為口徑調整,江西財政收入增速下降了4.6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認為,由于工業產能過剩較多,三產對地方稅收貢獻增多。尤其今年房地產銷售行情火爆,部分中西部地區房地產業貢獻收入更多被中央分享,也造成地方收入下降。
三季度實體經濟呈企穩態勢,地方財政收入增速跟著有所回升。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由于中央加大對西部基建投入,帶動部分西部省份財政收入增速企穩,后續下行壓力仍大。西部省份以資源品輸出為主、結構單一的產業結構,自身利潤創造能力較弱,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東部優勢明顯
從三季度數據來看,東部發達省份財政收入基本處于領先地位,上海、廣東、浙江、北京同比增速分別為21.6%、14%、11.6%、8.4%,同期全國平均增速為5.9%。
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5.9%,低于同期GDP6.7%的增速,而上述東部發達省份財政增速均要高于同期地區GDP增速,展現出實體經濟效益較好的一面。
如上海前三季度GDP增長6.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5453億元,收獲了21.6%的高增長。上海財政局表示,從行業來看,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等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對財政收入增長貢獻較大。具體到稅種,增值稅2124億元,增長20.1%;企業所得稅1204億元,增長22.9%;個人所得稅469億元,增長21.5%。
最新數據顯示,上海三產比重已達到70.9%。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上海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商務租賃服務、信息產業、金融業等,都屬于發展空間較大、利潤率較高的產業;上海擁有龐大的消費人群、收入水平較高,今年房地產銷售市場行情火爆,總部經濟的利潤收割效應等,都使得上海一騎絕塵,財政收入增速喜人。
東部省份的高增長,意味著大量中西部省份被平均了。中西部省份的“后發優勢”,在財政收入方面表現不明顯,諸如寧夏、陜西、內蒙古、云南、廣西等地,三季度累計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5.6%、5.28%、5%、4.8%、4.7%,增速靠后,大幅低于地區GDP增速,也低于財政收入全國平均水平。
如云南,前三季度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263億元,同比增長4.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但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稅收收入,實現821.50億元,增長2.8%。
這是西部省份較為普遍的現象,資源優勢明顯的西部省份,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倚重重工業,受產能過剩、企業效益較差等影響,財政增長乏力。
營改增的減收效應
東部省份目前財政增速,還受政策分配影響。
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后,營業稅并入增值稅,增值稅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按照“五五分成”;而原來營業稅幾乎為完全地方收入,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為75:25。這個分成比例的變化,帶來了中央預算收入的增加,財政部預計2016年中央收入增加1780億元。
營業稅征收范圍為服務業,原本完全歸地方的收入,現要劃轉一半給中央,這對服務業占比較高的省份,無疑意味著收入的減少。
若剔除營改增后央地增值稅收入分享比例調整因素影響,上海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23.9%,北京同口徑增長11.7%。江蘇也從目前相對較低3.4%的增速,同口徑增長6.7%。
從各省公布數據來看,分配政策調整,對西部省份影響同樣很大。營改增的口徑差異,使得上海、北京、江蘇“同比增速”下降了2.3、3.3、3.3個百分點,也造成貴州、江西“同比增速”下降了3.6、4.6個百分點。
以江西為例,江西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715億元,按營改增過渡期收入分成口徑計算增長5.9%,剔除該因素同口徑增長10.5%。
江西三產比重雖然不及東部省份高,但三產占稅收總量超過一半。前三季度江西服務業稅收完成1068億元,占稅收總量的56.1%。
西部下行壓力仍大
前三季度,遼寧終于擺脫持續墊底的狀態,改由山西接盤。
遼寧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96億元,同比減少127.8億元,下降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1.6個百分點。與實體經濟相關的稅收收入改善更為明顯,其中稅收收入1321億元,同比下降0.7%;非稅收入374億元,同比下降24.1%。
遼寧財政狀況的好轉,部分受惠于增值稅共享體制的調整,由于遼寧工業占比較高,增值稅分享比例從25%提高到50%,對地方收入改善明顯;加上大宗商品價格回暖、汽車和電力行業穩定、原油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鋼鐵、裝備制造、電力、石化等行業稅收,同比增長25.6%、22%、47.3%、24.5%。
山西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85億元,同比下降7.6%。其中,稅收收入下降4.2%,非稅收入下降了13.3%。
山西三季度GDP增速為4%,相較上半年提高0.6個百分點,但仍然受困于工業經濟的負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1%,工業企業仍然呈現整體虧損狀態。
西部整體下行壓力仍大。比如寧夏,前三季度完成一般公共預算281.1億元,同口徑增長8.3%。寧夏三季度地區GDP增速為8%,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不過,寧夏目前經濟企穩態勢,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力投入,三季度投資增速為10.8%,其中交通運輸業投資增長37.8%,鐵路投資增長7.2倍。
寧夏統計局表示,寧夏投資受經濟環境、宏觀政策的影響較大,投資的穩定性較差。前三季度,各月累計投資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之間相差10.9個百分點,7月當月投資一度下降5.3%。投資增速的明顯波動,反映出寧夏投資增長的基礎不牢。
(編輯:吳紅纓)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