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北京市環保局宣布將在2017年開始實施第六階段車用燃油地方標準,引起了業內外廣泛關注。
事實上,從明年1月1日起,全國輕型汽油車正式開始實施“國Ⅴ”標準,而根據環保部此前發布的《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征求意見稿)》,“國Ⅵ”標準預計在今年底正式出臺,并計劃于2020年開始分階段實施。
在“國Ⅴ”還未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要在兩至三年時間內升級到“國Ⅵ”標準,這樣的速度讓車企直呼“壓力山大”。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的壓力不僅來自比“國Ⅴ”還要嚴苛30%的“國Ⅵ”標準,在2020年這一時間節點上,車企還得應對5L/百公里的油耗目標值,兩個標準的同時實施將對企業產生巨大的成本與研發壓力。
“雙限”將至
“從汽車行業角度來看,‘國Ⅵ’標準確實可稱之為史上最嚴。這個嚴,主要體現在測試工況最嚴格,排放限值設定最嚴格,導入標準時間最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何鵬曾公開表示。
NBD汽車了解到,“國Ⅵ”標準征求意見稿將在本月截止,預計年內正式發布。參照此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提前實施國Ⅴ的方式,相關省份實施“國Ⅵ”的時間,可能要早于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2020年。
要達到“國Ⅵ”排放標準,不僅需要對發動機進行技術升級,而且需要改造尾氣凈化裝置。一般來說,車企的平均研發周期在兩年左右,要在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將油品標準從“國Ⅴ”升至“國Ⅵ”,對于車企來說顯然面臨不小的挑戰。
即使是大眾這樣的世界級汽車集團,也曾因平衡成本與技術而在美國選擇通過作弊軟件應對當地的排放標準,面對“史上最嚴”的“國Ⅵ”,國內不少車企都直呼“壓力山大。”
事實上,車企的壓力不僅來自于國“Ⅵ”。根據最新的要求,2020年,車企要達到5升/百公里平均油耗的要求,而工信部發布的《關于2015年度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情況的公告》顯示,2015年行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04L/百公里。
同時,根據此前工信部制定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達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對于平均燃料消耗量不達標的企業,將采取暫停部分車型公告等處罰。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今明兩年問題不大,但進入2018年以后,百公里(油耗)每年要降低0.5L,難度極大。”
自主品牌挑戰大
“事實上,我國2030年的排放標準相當于歐洲2025年的標準,總體來說有5年的差距。”奕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中央第二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辛軍在接受NBD汽車采訪時表示。
辛軍進一步解釋稱,雖然“雙限”是所有車企都面臨的考驗,但由于我國的標準較之歐洲標準要低,因此對于大部分合資以及外資企業來說,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實現起來的難度并不大。但對于自主品牌來說,還是有不小的挑戰。其中面臨的將是成本與技術研發的雙重挑戰。
NBD汽車了解到,除可通過新能源汽車來拉低企業整體平均油耗外,當前降低整車油耗的主要技術路徑有動力總成優化、車身輕量化以及混合動力技術等。
對于車身輕量化問題,一位自主品牌相關負責人告訴NBD汽車,整車重量減輕10%可使油耗降低6%,但鎂鋁合金價格較之傳統鋼材要高出幾倍,碳纖維價格則要高出十幾倍,企業壓力成本不言而喻。
而對于混動這一技術路徑,辛軍表示,要面向5L/百公里后更嚴苛的油耗標準,油混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但技術和成本都是自主品牌無法繞開的難題。”科力遠(600478,SH)相關負責人告訴NBD汽車,較之于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動,油混的技術要求更高,“在前期缺少發動機技術積累的背景下,要突破非常難,更何況目前除了日系已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外,其他車企在價格上無法與之抗衡。”
此外,面對“國Ⅵ”所帶來的技術改進成本,一位零部件企業的高管告訴NBD汽車,“發動機升級和尾氣排放裝置升級,兩項加在一起,輕型車單車的升級成本約為1500~2000元(左右)。”
由此來看,這對于在盈利能力上本就處于弱勢的自主品牌,既要面對技術研發瓶頸,同時“時間緊、任務重”,此外還得考慮產品成本上升,所將面對的挑戰可謂前所未有的嚴峻。
(原標題:史上最嚴國Ⅵ標準或提前來襲自主品牌“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