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協會表示,此次辦法制定一方面厘清了私募基金服務行業法律關系,區別基金托管業務與基金資產保管業務;另一方面也梳理了服務業務類別,能夠對私募領域的大數據監管形成助力。
在私募行業不斷得到規范的當下,監管層也在悄然擴充這一行業的生態鏈條。
11月15號,基金業協會就《私募投資基金服務業務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從募集、管理、估值、核算等多個私募配套服務領域,向服務中介提出相應的監管要求。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人士表示,此次的私募服務辦法將成為此前已實施的《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指引》的擴充;在業內看來,上述的規范也會帶給私募服務領域巨大的業務空間。
“私募行業起步時間比較晚,但隨著高凈值人群的增多,未來這必然是一個萬億級別的資產管理市場,圍繞這個市場體量的服務業務,也將有很好的市場空間。”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認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部分,基金運營經驗更加豐富的公募人士已經在關注并討論上述規范可能帶來的商業機會;而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由于私募基礎服務的同質化較強,未來不排除在私募基金服務領域可能會孕育出服務種類全面、服務基金規模龐大的平臺型公司的可能性。
著重三服務監管
從此次擬規范的私募服務業務來看,監管層將私募基金的服務范圍定義至包括募集、資產包括、基金份額登記、估值核算、信息技術系統等多個方面。
其中,監管層對份額登記、估值核算、信息技術系統三項服務著重提出了更加具體的監管要求。
例如明確了提供上述服務的機構需同時具備實繳資本不得低于5000萬元,內控有效、運作規范、基礎設施完備、從業人員具備資質等多項條件。
“辦法重點規范這三項要求,其實也是在抬高私募服務行業的門檻,規范整個行業生態。”一位接近基金業協會人士表示,“另一方面是這些服務事關基金行業的數據信息,提高門檻并對服務流程進行統一指引后,有利于監管層在私募領域更好的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監管。”
基金業協會表示,此次辦法制定一方面厘清了私募基金服務行業法律關系,區別基金托管業務與基金資產保管業務;另一方面也梳理了服務業務類別,能夠對私募領域的大數據監管形成助力。
與此同時,辦法也進一步強化保障募集結算資金安全的制度安排;突出了服務業務獨立性,防范利益沖突;跟蹤規范了基金服務發展新趨勢;并引入退出機制,對服務機構的自律管理進行了強化。
此外,辦法也對私募服務機構的登記備案提出明確要求,即只有在協會完成登記且成為協會會員的機構,才能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服務受托方。
而據基金業協會統計,2015年以來有三批共計44家機構進入了私募服務名單,其中證券公司21家、基金管理公司8家、商業銀行7家、IT公司5家、獨立外包機構3家。
“私募行業服務業務其實是一個比較具有想象空間的市場,目前看銀行、券商、IT公司都進入了服務機構名單,但不同類型的機構只是分別服務于不同的環節。”上海一家私募機構合伙人表示,“未來這方面做得好的中介機構,有可能會實現所有環節的打通,并演變為一個平臺化的公司,私募的發行募集、信息系統、法律服務、抵押品管理、份額登記托管,凈值核算等各種方面都可‘一條龍’的在統一平臺上實現。”
公募后臺挖掘機會
事實上,私募服務業務的規范也將給相關行業帶來更大的商業機會。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運營負責人表示,私募服務辦法對相關基礎服務外包化的規范和明確,有可能帶來公募基金后臺部門的“公轉私”現象,即公募人才投身于獨立的第三方服務外包機構。
“實際上,許多后臺人員都有轉型的一些想法。因為公募的后臺過于事務性,缺乏足夠的職業發展彈性。這次私募服務辦法的出現,讓后臺人員轉身成為前臺人才充滿了可能性。”上述運營負責人表示,“原來這個領域大多出現在銀行、券商的托管部門,但對基金公司的運營部門來說,技術上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事實上,公募基金公司在基金運營領域的確積累了更加長久的經驗,可能成為部分公募運營人才“公轉私”的主要優勢;上述基礎上,能否出現一個產業鏈條完整的私募服務供應商的思考,更代表了市場對該領域的潛在期待。
而對私募服務機構來說,在服務基金只數和產品規模上更低的邊際成本,讓同一平臺為更多家私募機構提供服務成為可能,這也是獨立私募服務機構走向平臺化發展另一內在邏輯。
這種邏輯已經開始在部分公募運營人才的嘗試中發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北京、深圳等地的公募基金后臺人員已經在著手和券商PB部門等手握私募機構客戶資源的人士進行聯絡,并對在私募服務業務領域的創業可能性進行討論。
“未來行業變革下,公募的運營都有外包化的潛質,所以這種轉型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最近我就在聯合一些有資源的朋友,謀求創辦私募服務機構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這個業務生態可能會比較靠譜,我就會去做債券承銷或者轉型買方。”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運營部專戶業務負責人表示,“只在一家基金公司做運營顯然是后臺,但如果在服務機構,反而是一個前臺業務。”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一旦私募服務機構具有較強的募集能力和運營經驗后,也有條件會向資產管理機構轉型,其中之一就是向私募領域的FOF基金管理人演變。
“如果私募服務機構的功能包括了募集能力,那么,未來這類機構有可能成為私募基金領域的FOF管理人。”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產品設計人士指出,“因為更多強調募集能力和大類資產配置的背景下,較強的募集能力為其資金募集創造了可能,而因為長期運營并為多家機構提供服務,基于對各家私募機構的了解,其管理能力也將得到體現與發揮。”
(原標題:萬億私募服務市場啟幕在即 公募后臺謀“前臺化”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