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樓市參考
作者:劉曉博
種種跡象顯示,自“國慶樓市新政”以來的“第三波調控”已經展開!
從11月10日到14日,杭州、南京、武漢和深圳先后出臺新的調控措施,有的禁止了戶籍家庭購買第三套房(武漢),有的上調了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深圳)。
自今年9月30日至今,樓市調控呈現了清晰的波浪態勢:
第一波:“國慶黃金周”前后,有20多個城市先后出臺調控措施,限購、限貸、加稅,規范市場。調控政策出臺主體,全部是地方政府。
第二波: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險會,先后出臺措施,要求嚴格執行限貸政策,收緊企業發債,規范銀行理財、保險投資等資金介入房地產。
第三波:從11月10日開始,熱點城市再次開始出臺調控措施,比如上述的杭州、南京、武漢和深圳,調控主體再次回到地方政府。預計將有更多城市追加調控措施。
為什么會連續出臺調控措施?看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樓市數據就知道了。
上面第一張圖為“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國慶樓市新政之后,數據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逆勢上漲;再看第二張圖“土地購置面積增速”,也有明顯增長(降幅收窄);至于“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國家統計局的官員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解釋說:
去年10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速非常低,是-2.4%,基數原因導致今年10月房地產投資增速比較高。去年的11月、12月基數也比較低,所以估計后面幾個月房地產投資的增速還有可能會略有加快,或者說保持這個勢頭,不會明顯下降。
但老百姓可能不這么想,他們會覺得:這是因為調控措施力度不夠。
而中央當前的首要目標是:防泡沫、防風險。
原因很簡單:
1,美聯儲12月加息在即,這很難因為特朗普的當選而改變;
2,特朗普帶來的變數,將在明年1月之后逐步顯現;
3,明年是換屆之年,需要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這三大原因的作用下,樓市顯然不能再度失控。而要管住樓市,首先是要管住20來個熱點城市。這些城市分為三個層次: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
12個二線城市:天津、南京、蘇州、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濟南、無錫、福州、成都;
4個候補城市:石家莊、長沙、南昌、青島。
四大一線城市,當然是調控的重中之重,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12個熱點城市基本上都在“第一波調控”的時候出臺過措施,現在需要增加力度;四個候補城市,是“第一波調控”缺席的,后來資金跑到他們那里去了,所以需要補課。
其實,我認為還有幾個城市也應該列入,比如西安、廊坊、東莞、惠州、嘉興、珠海,他們要么獨當一面,要么是北上深的小兄弟,樓市漲幅其實也不算小。
反正不管怎么說,上述這些城市(20+6),基本上涵蓋了全部內地樓市“最有前途的城市”。疑似漏網的,各有各的缺陷,比如重慶、寧波、佛山庫存量太大,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人口增長緩慢或者流失,海南樓市季節性太強(很難轉嫁房地產稅),其他省會城市經濟總量太小。
這些被重點關注的城市,顯然符合我一貫的觀點:在“印鈔票的時代”,投資主體成為“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機會開始向高級別的城市匯聚,改革開放第一個階段崛起的“明星地級市”,甚至一些“計劃單列市”開始讓位給省會城市,尤其是成都、武漢、鄭州、長沙、合肥這種“省內沒有競爭對手”的省會城市。
在“有競爭”的省份,南京超越了蘇州、無錫,濟南正在趕超情況,沈陽已經壓過了大連。
如果說“中東部省會崛起”是過去十年以來中國城市價值變化的第一個要點,那么第二個要點就是“北、上、深”小兄弟的崛起,軌道交通讓城市圈成為現實,北上深周邊的三線城市,未來可能超越一些二線城市,比如廊坊、東莞、嘉興。至于蘇州這種兼具“二線城市”和“上海親戚”的城市,機會就更多了。
“第三波調控”帶來的影響是:從現在開始到2017年年底,樓市都將維持高位震蕩,個別熱點城市的熱點地區,可能出現一定跌幅。樓市調控政策至少將維持到新一屆政府2018年3月全國兩會選舉產生之后,才可能有所變化。
至于北上深樓市的“強約束”,或許很難有機會放松了!
【申請貸款】60秒申請,一天批貸。【查詢利率】利率越低,負債越少。【房貸計算】精打細算,省錢不難。
缺錢?猛戳閱讀原文,貸款秒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