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北京市累計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1341家,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375家,在相關政策引導下,今年一至三季度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近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技術收入4081.6億元,增長21.7%。
市發改委主任盧彥表示,三年來,全市發展改革部門按照中央和本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堅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謀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在“去、治、進”上積極主動作為,打好各項政策的組合拳,不斷優化供給質量和效益,為首都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去】
調整堅持一手“疏”一手“促”
盧彥表示,本市發改部門將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當前首都最重要的結構調整,堅持一手“疏”一手“促”。
在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發布了全國首個《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涉及產業占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
達到55%,城六區禁限比例達到79%,堪稱“史上最嚴”。目錄實施以來,全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數累計達1.6萬件,增量控制取得明顯成效。
“同時,我們制定了重點領域跨年度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計劃,三年來全市累計關
停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1341家,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375家。”盧彥說。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進,本市常住人口連續兩年實現增量和增速“雙下降”,北京在用更少的人支撐著更高質量、更大總量的經濟增長。
在積極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本市聚焦產業平臺,集中構建“4+N”的產業合作格局,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2016年1-9月,北京企業對天津、河北企業投資的認繳出資額分別達到684億元、871億元,同比增長60%和1.14倍。
【治】 PPP項目已經簽約110個
盧彥表示,市發改委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用經濟手段撬動資源合理配置。一方面出臺更加靈活的投資政策有效增加重點領域供給總量,補齊短板。注重用好政府的錢,每年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投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改善等領域的比重超過90%。還注重撬動社會的錢,在最短時間內出臺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工作的措施,持續推進重點領域146個
PPP試點項目落地,新推出60個估計民間資本參與的示范項目,為民間投資“搭臺”。
據了解,截至目前,在軌道交通、鎮域供熱、固廢處置、污水處理等領域推出的146個PPP試點項目,已簽約110個,其中已開工建設或完工107個。
按照“十三五”期末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900公里以上的目標測算,未來五年至少需要3000億元投資支撐建設。為了解決好龐大的資金需求,北京市綜合考慮提出
了“授權-建設-運營”的融資模式,京投公司實現了由“單一融資平臺”到“市場資源整合者”的轉變,從機制上解決了本市軌道交通資金難題。
在優化投資環境方面,全市企業投資項目核準事項減少了65%,境外投資項目備案全部實現網上“一口受理”,備案時限由過去的15個工作日縮短到3個工作日,在公共服務類建設項目領域探索更為高效的“一會三函”審批模式。
另一方面,制定多樣化的差別價格政策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破解難題。在行業上,實施了全國力度最大的差別電價和差別水價,倒逼企業升級改造設備;全面推行了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減排獎勵,超標加倍。在區域上,僅用346天時間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分區域差別價格政策體系,先后在非居民用氣、用熱、用水、用電等領域實行城六區和其他區域差別化價格政策,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引導“水往低處流”。
【進】
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前9月收入2.9萬億元
在“進”的方面,本市將創新驅動作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努力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
盧彥說,一方面,全國首個區域性全面創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得了國家正式批復,本市相關方案也緊跟出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速,這必將有力促進京津冀三地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我們積極落實改革責任,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
見》《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等政策。在政策引導作用下,舊動能正在逐漸加快轉化為新動能,今年一至三季度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近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技術收入4081.6億元,增長21.7%。
盧彥表示,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銳意改革,本市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并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主動作為,為本市構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貢獻力量。京華時報記者沙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