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9月,北京企業對天津、河北企業投資的認繳出資額分別達到684億元、871億元,同比增長60%和1.14倍。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在京津冀范圍尋求發展空間,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在談及北京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作出上述表示。
近3年來,北京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謀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首都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日前的集體采訪中,盧彥介紹了北京市發改系統立足自身職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情況。
盧彥表示,北京將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當前最重要的結構調整,堅持一手“疏”、一手“促”。即一方面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積極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在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北京針對新增企業推出的“負面清單”功不可沒。在這份北京發布的全國首個《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中,在北京全城范圍內實施禁限的產業占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達到55%,在城六區這一比例更是高達79%。
盧彥提到,禁限目錄實施以來,北京全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數累計1.6萬件。同時,北京制定了重點領域跨年度疏解方案,3年累計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1341家,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375家。2014年以來,隨著疏解的加快推進,北京常住人口連續兩年實現增量和增速“雙下降”。這就意味著,北京在用更少的人支撐著更高質量、更大總量的經濟增長。
盧彥表示,禁限目錄自推出后發揮了三大作用:一是對增量企業發揮重要引導作用,“企業知道該往哪投,不該往哪投”。數據顯示,2015年時,北京根據目錄要求不予辦理的新設企業申請平均每月有776件。這一數字,在今年1至9月降到303件,減少近60%,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同了這一政策。
二,禁限目錄推動了北京“高精尖”產業結構調整。據統計,今年1至9月在北京調整之列的新設企業數均有大幅下降,其中制造業新設企業數下降近四成;而需要發展的金融、文化、科技類企業新設企業數均有增長,其中金融業新設企業數更是猛增41.6%。
三,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在京津冀范圍尋求發展空間,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北京企業對天津、河北企業投資的認繳出資額分別達到684億元、871億元,同比增長60%和1.14倍。
除禁限目錄之外,北京同時還制定了多樣化的差別價格政策來引導非首都功能疏解。在行業上實施全國力度最大的差別電價和差別水價,全面推行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倒逼企業升級改造設備;在區域上建立了差別價格政策體系,先后在非居民用氣、用熱、用水、用電等領域實行城六區和其他區域差別化價格政策,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
在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時,北京還將創新驅動作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數據顯示,今年1至3季度,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近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技術收入4081.6億元,增長21.7%。
此外,全國首個區域性全面創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已獲國家正式批復,北京相關方案也緊跟出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速,更將有力促進京津冀三地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
(原標題:今年前九月北京企業對津冀兩地投資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