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貸款由于風險大、收益低,在很多商業銀行看來是一塊“雞肋”。在缺乏必要抵押品且信用體系尚不完善的眼下,通過創新模式探索增信和擔保環節成為了農業貸款成敗的關鍵一環。
據了解,在經歷了農業貸款增長后的瓶頸期,中國農業銀行(以下簡稱“農行”)在江蘇省率先引入了政府財政風險分擔機制,成立了財政基金作為銀行風險補償金,不僅打消了銀行授信的后顧之憂,也同時解決了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并在全國逐步推廣。
“三農”困局
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次聚焦“三農”,在政策的扶持上力度空前。然而,在現實農業貸款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抵押物和增信機制,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相對較高,以至于政策落實上存在種種困難。
“農戶貸款缺乏金融機構認同的抵押物。以農戶小額貸款為例,農戶并沒有價值較高的固定資產,而農村土地、荒山、林權等等暫沒有專業評估機構,抵押登記、處置難,即使抵押給金融機構也不便于變現對沖風險。所以,這部分貸款風險大、收益低。”農行相關人士表示,從銀行角度看,受限于現行的貸款模式、員工考核等因素,商業銀行對壞賬懼貸心理較強。
農行該相關人士認為,此前“三農”貸款的不良率要較平均水平高,銀行分支機構在貸款結構調整中會對規模有所限制。“銀行貸款會傾向于有資產和擔保的農戶,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戶融資問題。”
實際上,農戶先天性的劣勢決定了他們較難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青睞,甚至部分擔保機構也不愿意給農戶擔保,貸款難和貸款貴問題尤為突出。
“銀行機構曾經嘗試過農戶聯保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的融資困境。但是,最關鍵的是農戶貸款的增信和擔保機制缺失。”上述農行相關人士認為,全部的風險重擔壓在銀行金融機構是明顯弊端,而農行在實踐中就是要通過創新實現風險共擔,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提升農戶貸款的獲得率。
“‘三農’貸款不僅是農行的核心業務和特色業務,也是市場的‘藍海’。農行一直在嘗試將這塊‘雞肋’業務做大做強,在業績增效的同時彰顯出國有大行的社會責任。”農行江蘇分行人士也表示,前幾年分行農戶貸款經歷了從快速增長到逐年下降的轉變,銀行為了有效遏制農戶貸款持續下降勢頭,改變客戶經理“不會做、不愿做、不敢做”的狀況,調優農戶貸款結構,紛紛創新農戶貸款模式。
銀政聯手
《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作為中央指導“三農”的第18份一號文件,對于深化農村改革和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均有布局。
文件中明確提及“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
文件還提及要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16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并開始運營。
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號文件要求“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并且強調了“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
上述農行江蘇分行人士表示,農行率先在江蘇等區域內嘗試與地方財政聯手解決農貸的擔保問題。“借著江蘇省政府建立財政風險補償基金,主動與江蘇省相關部門溝通協調,于2014年7月推出了政府增信服務模式——‘金農貸’。”
據介紹,“金農貸”模式的核心是以財政風險補償基金作為主要擔保形式,并視風險情況追加其他抵質押、保證擔保。合作初期,該模式下風險補償基金由省級財政專屬補償基金及借款人繳納的風險準備金組成,其中省級財政專屬補償基金由省財政每期出資2500萬元,借款人繳納的風險準備金為貸款發放金額的0.5%。金農貸客戶群體授信總額度不超過每期省財政出資額的20倍。
對于“金農貸”的優勢和特點,上述農行江蘇分行人士表示,風險補償基金實行“一個集中、三個覆蓋”,即風險補償金集中在省級層面集中管理,建立全省性風險基金池;風險補償一是覆蓋了農行認定的每一筆農戶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貸款、農業小微企業貸款等各類主體;二是覆蓋了省內全轄開辦農戶貸款的地區;三是覆蓋了省內經認定的每一筆“金農貸”貸款本金。
“一旦借款人違約,先行扣劃全體借款人繳納的風險準備金進行清償,不足部分從財政專屬補償基金中扣劃。財政專屬補償基金代償比例與銀行‘金農貸’投放進度掛鉤,投放額達到協議總額度70%的,代償全部貸款本金;投放額未達到協議總額度70%的,僅代償經審核認可的不良貸款本金的80%。”上述農行江蘇分行人士認為,該模式主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推動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銀行也在制度建設、宣傳培訓、優化流程和考核激勵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為政府增信模式的推廣打下基礎。
據悉,為有效推廣“金農貸”政府增信模式,江蘇省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做好財政風險補償基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產品推廣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財政、農經部門協助金融機構做好政府增信模式推廣。農行也根據試點情況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變化的金融需求,與江蘇省相關部門協商完善合作協議,取消了向借款人收取風險準備金的約定和借款人必須追加其他擔保方式的硬性規定;基金規模由2500萬元擴大至1億元,授信總額度由初期的不超過省財政出資額的20倍縮小為10倍;扶持對象擴大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電商等。
據了解,“金農貸”模式截至目前實現江蘇省內52家縣域支行業務全覆蓋,累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000多戶,貸款投放達18.6億元。與此同時,由于介入了擔保機制,“金農貸”模式執行利率一般比同業還少上浮20個百分點,有效降低了農戶的融資成本。
(原標題:財政風險補償助力 農行創新模式破解擔保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