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香港特區地政總署公布,一幅位于九龍啟德的地塊,由內地背景的香港海島建設地產有限公司以88.37億港元高價競得,折合每平方呎樓面價為1.35萬港元。由此,該公司擊敗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地產等其他19家對手,一舉奪得該區新地王。交易價格亦創下了內地開發商在港投地的最高紀錄。
“如果按照普通住宅的價格估算,這個地塊的樓面價格大約為每平方呎7000-8000港元,但目前這個中標價格相信未來是定位為豪宅出售?!比R坊高級董事及估價與咨詢主管林浩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他表示,這個地塊毗鄰正在建設中的啟德地鐵站,如果做分層住宅設計,未來高層單位可有全維多利亞港海景,附近地段未來亦有寫字樓、酒店、體育園區等商業物業項目,整個區域有望成為媲美九龍地鐵站的高端商住核心地段。
香港地政總署的資料顯示,該地塊批租期為五十年,面積約為11262平方呎,最高的樓面面積可達60814平方呎。相比中國海外于2013年6月中標的臨近地塊,當時的樓面呎價僅為4913港元,香港海島此次的交易溢價高達1.75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香港公司注冊處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香港海島建設地產有限公司前身為2004年7月注冊的峰景高爾夫旅運公司,于今年9月正式改名。據多位市場人士透露,該公司為海航集團海航實業旗下子公司。
住宅開發利潤10%-15%
香港地政總署的資料顯示,此次啟德地塊招標吸引了共20個財團參與,包括長江實業地產、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地產、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香港本地老牌地產商,并有12家中資企業以獨資或合作形式入標,如恒大、萬科、華潤置地、中國海外、世茂地產、保利置業等。
由于多個內地發展商近年來在香港積極“搶地”,本土老牌發展商在土地市場的壟斷地位正不斷面臨挑戰。瑞銀去年10月發表的報告指出,香港五大龍頭發展商長實、新地、新世界、信置及恒地的土地市場占有率,已由5年前的89%,驟降至去年9月的41%。
“這些老牌的本地開發商通常擁有充足的土地儲備,因此并不急于高價搶地,相比之下,內地發展商在香港擁有土地或者開發項目的數量有限,隨著內地經濟放緩,房地產風險不斷增加。因此,很多發展商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一方面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沖人民幣下行的壓力。”林浩文表示。
他透露,目前在香港開發單個住宅項目的利潤率約為10%-15%,與內地一線城市的項目開發利潤水平相若,但考慮到香港稅率低,融資渠道多元化,以及香港樓市風險相對較低等因素,內地開發商對香港核心地段的地塊興趣越發濃厚。
根據德意志銀行于9月底發表的報告,以總樓面面積計算,2016年年初至9月底推售出的地皮,24%由內地發展商競得,2009年的相關比例僅為6%;若以地皮成交價計算,內地開發商的占比已由2009年的4%飆升至21%。
傳內地買家購李嘉誠中環中心
另一邊廂,內地企業和機構仍然在香港密集掃入寫字樓物業。
據香港媒體報道,李嘉誠旗下長實地產出售皇后大道中的中環中心75%權益的交易臨近拍板,最終作價約357億港元,買方為內地機構。這宗交易將刷新香港最高單價商業大廈成交,打破灣仔美國萬通大廈125億港元的紀錄。
長實持有的75%權益,涉及中環中心約122萬方呎樓面,按作價約357億港元計算,平均呎價約2.93萬港元。據悉,目前長實持有的中環中心每月租金收入約7000萬港元,租金回報率約2.8厘。
作為毗鄰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依然是很多內地機構海外房地產投資的首選之一。房地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內地機構在香港共投資16.8億美元,同比下跌9%,主要投資標的為辦公室物業。
“內地機構首選中環甲級寫字樓,通常會購買全幢或分層作為總部,主要尋找一些有命名權、擁有海景及樓底高的物業。但這些物業很少放售,通常是一些上市公司或地產商減持非核心物業,或者通過商業地產銷售收入抵消住宅銷售收入下滑的影響。”高力國際企業房地產策略顧問甄浚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