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中國制造2025”
⊙記者 李興彩
智能制造成為本屆工博會的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廣受關注。在本屆工博會的《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技術升級品牌名優化》國際專題論壇上,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中國智造與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闡述了“中國制造2025”的四大創新聚焦領域;來自國內外的業界人士從切身體會表示,“走出去”與“引進來”是加快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有效捷徑;針對目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遇到的難題,與會嘉賓表示,了解標的國家的文化、充分的溝通非常重要。
“與以往不同,‘中國制造2025’戰略一發布就變得家喻戶曉,關注度空前,老百姓給了一個‘工業4.0’的標簽,這說明中國制造需要一場變革。”王喜文開篇點題,闡述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關鍵性。在王喜文看來,“中國制造2025”更多是聚焦宏觀層面的產業和政策,實施上則是一個“2.0補課、3.0普及、4.0示范”的并行階段。
如此,創新就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最大主題。王喜文認為,基于“2020年前全國建成15家國家級創新中心,2025年前建成40家國家級創新中心”的目標,科技創新就要從以前的封閉式變成開放式,從國家主導轉向企業為主體。而在創新點上,王喜文認為應聚焦四大領域:一是工業軟件;二是基于大數據的數據制造;三是基于協同制造聯網的網絡制造;四是產品角度也會發生變化。
在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業界人士從切身體會表示,“走出去”與“引進來”是加快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有效捷徑。浙江龍盛董秘姚建芳表示,浙江龍盛并購德國染料巨頭德司達后,通過保留原有的管理層和員工、僅控制股東會和董事會等整合手段,不僅實現了2014年至2016年每年凈利潤可達1億美元,還獲得了大量專利、完成公司轉型。
今年以來,中國資本海外并購井噴,統計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金額近1600億美元。但是,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政策、法律、市場等風險。針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被否或被審查的案例逐漸增多的現狀,GSK盧森堡律所合伙人Andreas Heinzmann在論壇上表示:“中國資本在歐洲包括德國是很受歡迎的,就德國政府重審福建宏芯收購愛思強這個案例來說,德國政府目前只是履行必要的審查,暫停不是停止。”法國大使館國際投資顧問Florent MANGIN則表示,中國看重歐洲的技術,也給歐洲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和合作伙伴,雙方均有受益,中國資本在法國很受歡迎。
在普華永道合伙人魯俊看來,“走出去”不僅要買產品和技術,還要找到和留住核心的人,形成持續的維護和開發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實現海外并購的意義。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所長助理李建明則表示,國內還須引進鼓勵踏實創新的激勵機制。Florent MANGIN和Andreas Heinzmann均表示,中國公司相對缺乏國際化經驗,了解收購標的所在國家的文化、充分的溝通非常重要。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