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引導國有糧食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形成一批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型糧食龍頭企業。
11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組織編制的《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印發,提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釋放糧食產業經濟活力的轉型期,將積極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糧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
《綱要》提出將從增加糧食產品有效新供給、促進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糧食產業經濟增長點、提升糧食加工產業市場競爭力四個方面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并提出,通過兼并重組,穩妥處置長期虧損、資產負債率高、停產半停產的“僵尸企業”。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產業研究總監徐光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時間上看,《綱要》的發布緊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11月1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12項改革方案,其中第一項就是《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可見在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的關鍵時期,政府推進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意圖越發明顯。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永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糧食生產是我國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產業。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雖然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是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不高的基本特征。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糧食生產的長期穩定與發展。國家兩部委印發的《綱要》,對于推動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方面,《綱要》提出,要引導國有糧食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組建大型糧食企業集團,形成一批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型糧食龍頭企業。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企業,創新糧食企業發展,積極建設產能集聚、技術領先、功能合理、協同發展、產業聯度高的糧食產業集群和產業全區。
徐光瑞表示,《綱要》提出的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目的是“集群”,約束是“優勢”,即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是要形成強大的競爭力,這就需要在技術、模式、結構、制度、體系等方面綜合發力。產業集群和園區的建設,對于糧食產業發展產生三方面影響,一是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和協同效應,有利于糧食產業集約發展,有利于倉儲物流體系的構建;二是有利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速創新能力提升和新業態發展,提高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三是有利于規范統一,增強監測和監管能力,全面提升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
“國有糧食企業改革近幾年在糧食局等國家部委的推進下正有序進行,其發展方向是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路徑是雙管齊下,一方面是做強做優做大與規模、保障儲備、安全軍糧等緊密相關的國有糧企;另一方面是通過吸引民資、外資等多元資金以及兼并、重組等方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經濟。”徐光瑞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原標題:糧食行業“十三五”規劃出臺 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