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7月18日公眾號“國是星期三”刊載夏賓的文章《警惕!錢多成“陷阱”?中國高層密切關注!》,文章指出,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本周末在一場公開論壇上直言:“現在貨幣政策有一點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現象。”什么是這位中國金融高官口中的“流動性陷阱”?什么給中國的貨幣政策“挖了坑”?未來該如何應對?
“陷阱”成因:M1與M2的“剪刀差”
盛松成指出,從M1和M2的貨幣剪刀差趨勢看,中國企業已經出現‘流動性陷阱’現象。
M1(狹義貨幣)=流通中的現金+企業活期存款;M2(廣義貨幣)=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剪刀差”就是M1和M2的增速差距。6月末,中國M1余額同比增長24.6%,再創歷史新高,而M2的增長僅為11.8%。從去年10月開始,M1與M2的增速便開始不斷拉大。由官方數據可知,二者的差值已由去年10月的0.5個百分點,升至今年6月末的12.8個百分點。
昆侖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解釋,簡單來說,M1實際上就是代表手里的現金,而M2反映的就是拿到錢進行投資。根據他的觀點,M1與M2的增速差距反映的是“手上拿著現金,但不愿意做投資,寧愿放在銀行當活期存款。”
民企持幣觀望 投資疲軟
有媒體計算,用M1減去穩定的流通現金約6萬億人民幣,可知企業現在趴在銀行里的錢高達約38萬億。
李建軍指出,央行通過貨幣工具,發出資金,引導貨幣增長,然后傳導到投資,最終拉動經濟。但是現在這個鏈條中缺少了關鍵一環,就是貨幣增長之后并沒有去投資,大家都持幣觀望。
民企不投資是中國的一大難題。據和訊網了解,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為2.8%,比1至5月份放緩1.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放緩8.6個百分點,刷新了自2005年開始統計民間投資以來的最低紀錄。
多重原因造成了民企不投資。中國經濟下行,實體經濟回報率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想投的行業受到限制,國家對于民間資本投資的限制還是很多;借貸成本提高也是民企不投資的一大因素;民間資本不進行實體投資,資金流入理財產品、股票市場、債券、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
如何將“陷阱”消除?盛松成指出,貨幣政策有效而有限,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配合。
和訊網認為,中國應該警惕陷入流動性陷阱,重視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嚴重后果。單一的貨幣政策并不是萬能的,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搭配相應的財政政策和其他政策手段,形成“組合拳”,才能更好地解決流動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