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經保監會批準,國內首個“保險+醫療”模式的醫院試點——陽光融和醫院在山東省濰坊市正式開業。
所謂“保險+醫療”模式,即保險和醫療深度融和,購買商業保險的患者,在試點醫院看病時,除醫保報銷外的其他花費,如果在商業險責任范圍內,保險公司將和醫院進行實時結算。相比于患者先墊付、再找保險公司報銷的模式,實時結算將大大簡化患者的報銷流程。
此前,傳統醫療產業是以患者本人為主要支付主體的模式,而將商業醫療保險引入支付體系,則給產業閉環的形成帶來可能。陽光保險集團表示,將與政府聯合研發與醫療緊密結合的健康的保險專屬產品,保險責任范圍內,基本醫保范圍內自費部分可報銷100%,醫保范圍外報銷比例最高也可達100%,并推出“直賠式”服務,患者和醫院實行實時報銷結算,降低患者醫療費用負擔,并探索建立政府、市場、個人共同分擔的新型醫療保障體系,擴大患者的醫療保障范圍。
同時,保險公司開辦醫院,由于其既是“收費方”又是“付費方”,出于對自身成本的控制,使得其對醫院處方監督和患者健康管理自發產生動力。對此,一位上市保險公司健康險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保險公司進軍健康管理領域是趨勢。從疾病的發展模式來看,慢性疾病在醫療費用中占據的比例最高,當前看病難且貴的問題比較突出,患者沒有有效的健康管理,公立醫院管理和費用較高,醫保基金吃緊,而管理和控費恰恰是保險公司的專長。”
“此外,保險公司缺乏足夠的數據進行產品設計,市場開發、醫療管理等人才全方位缺乏,而這些是醫院的優勢所在,醫院能夠更好地幫助保險公司收集保險數據資料,利于保險公司獲得被保險人的完整健康信息檔案,優化產品定價;同時可以從病后報銷,轉而做到病前預防,更好的發揮保險的風險管理作用,因此二者結合能夠實現1+1大于2的效果。”
據相關機構估算,我國醫療機構濫開藥、濫檢查等現象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在20%至30%,如再加上藥品回扣、藥品虛高定價、亂收費等現象,醫保基金浪費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
不過,一位保險公司高層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如果保險公司僅僅與醫院采取一般性的合作,難以達到管理和控費的效果,但如果采取參股、控股等方式與醫院合作,則需要考慮成本和盈利周期等問題,短期內中小保險公司參與難度較大。”
目前,不僅是陽光保險,泰康人壽、平安保險、新華保險等都已在醫療健康領域有所嘗試。
例如,泰康人壽借鑒引進美國“凱撒模式”,在養老社區鄰建康復醫院,以“養老社區+康復醫院”模式,為社區居民及周邊社區提供“預防-治療-康復-長期護理”閉環整合型醫養服務,并將在“十三五”期間完成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七地養老社區的布局,實現醫養社區“七城聯動”;新華保險在各地自建健康管理中心,人保健康則指定香江健康山谷為健康管理中心。
此外,平安保險也打造了自己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自聘醫生團隊,直接把醫生從線下請到線上坐診。平安保險2015年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截至3月31日,平安好醫生APP累計為近6500萬用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日咨詢量峰值突破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