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公布2015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稱,從資產負債表“復式平衡”的結果看,在負債方準備金下降的同時,資產方外匯儲備也會相應下降。貨幣政策應保持中性適度,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同時又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
具體如下:
準備金率、流動性與央行資產負債表
央行資產負債表與貨幣政策操作密切相關,貨幣政策操作會帶來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或者結構的變化。例如,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國債回收流動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對政府債權減少,負債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超額準備金)相應下降。如果央行向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投放基礎貨幣,資產方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增加,同時負債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上升。
在經濟穩定繁榮的正常時期,發達經濟體和部分發展中經濟體中央銀行常規貨幣政策操作以短期利率為操作目標,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將短期市場利率維持在目標利率附近,資產負債表只是作為附屬角色,其規模和結構變動不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各國貨幣當局認識到外匯儲備在應對危機中的重要作用,其持有的外匯儲備大幅上升。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為資產方的國外資產(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同時負債方儲備貨幣(基礎貨幣)大幅增加,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擴大。為了緩解外匯占款上升投放過多流動性對經濟的沖擊,央行往往會通過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或者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來對沖。較高的存款準備金是分擔外匯儲備成本所必須的。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隨著短期利率接近或觸及零下界,不少發達經濟體央行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改善金融市場流動性、促進信貸投放,更加主動地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結構。
和多數亞洲經濟體類似,中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資本流入,同時我們運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進行了對沖。從目前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資產方主要是外匯資產,約占總資產的78%,負債方主要是存款準備金,約占總負債的63%,還有一部分負債是貨幣發行,約占21%,其他項目占比較低。在開放宏觀格局下,貨幣政策面臨著匯率“硬約束”以及資產價格國際間“強對比”地約束。本國貨幣政策過于寬松容易導致本幣貶值壓力。如果國內物價和房價過高,投資就可能轉到國外資產價格更低的地方。這些都會表現為資本外流以及外匯儲備的下降。
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看,以準備金工具為例,若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負債方中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中的法定準備金會相應轉化為超額準備金,從而增加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促進市場利率下行,加上降準信號意義較強,有可能強化對政策放松的預期,這些在一定情況下都可能導致本幣貶值壓力加大,資本流出增多,外匯儲備下降。這意味著,從資產負債表“復式平衡”的結果看,在負債方準備金下降的同時,資產方外匯儲備也會相應下降。
因此,在開放宏觀格局下,貨幣政策應有國際視野,要更加關注貨幣政策對資產配置、經濟動態均衡的影響,要注意到這些影響最終都可能會表現在跨境資金的流動上。貨幣政策應保持中性適度,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同時又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要綜合運用好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