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一向穩如泰山的碧桂園總部,最近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重新整隊。
蓋了31年房子后,碧桂園的地產主業被單拎出來成立地產集團,同時將機器人業務和地產業務平行,成立了科技制造集團,“老臣”莫斌和楊國強重點培養的“博士生”程光煜,分頭負責地產和科技制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31日上午,公司開了會,大約到中午2點的時候,發文向全公司通知。”一名碧桂園內部員工對《鳳凰WEEKLY地產》說。
按照碧桂園方面的回應,這樣的架構調整,是為應對多元化業務協調發展。
幾年前,規模房企就已經先后開始多元化布局。但從投入和規模來看,恒大、碧桂園、萬科這三家龍頭的量級,其他房企難以企及。
恒大和萬科在前幾年就已經完成了配合多元化的架構布局,5年前,恒大設立“地產、金融、健康、文化旅游”四個產業集團平行的格局;3年前,萬科在上海設立開發經營本部,統籌地產開發。
不過他們的出發點各不相同,恒大是為了資本操作,萬科是為了收權。結局也截然不同,當然其中很多原因是在組織架構調整之外。
碧桂園雖然多元化開始的也不晚,但大規模調整架構,這是第一次。從調整方案來看,其更傾向于使架構更清晰。
此時加速發展多元化,跟抵御行業下行所帶來的影響有很大關系,但同時也不得不面臨新的壓力。新業務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萬科在這條路上走了10年,恒大汽車燒了500億。如今房地產開發進入“薄利”時代,和10年前相比,容錯度太低。
不過,碧桂園也許并不打算動真格。多位了解碧桂園的業內人士對《鳳凰WEEKLY地產》分析,架構調整的背后其實是人事調動。
新掌門對集團“動刀”
過去很多年,碧桂園的總部架構一直是比較穩定的,讓外界印象最深的是頻繁對區域公司和城市公司“動刀”,幅度最大的一次是2021年底,將106個區域公司減至65個,由此帶來一輪大規模裁員。
直到今年碧桂園新老交接,二小姐楊惠妍上任,刀子轉向了總部。
此次發文內容包括架構和人事兩個方面的調整。
總部架構調整為:控股集團下設兩大產業集團、兩大業務板塊。兩大產業集團是地產集團、科技建筑集團,兩大業務板塊是新業務事業部、創新投資事業部。地產事業部設置六個職能部門:投資策劃部、品牌營銷部、運營管理部、招采管理部、財務資金部、人力行政部。還有兩個事業部:海外及特區事業部、代管代建事業部。
此前碧桂園的總部架構是總裁辦、6個職能中心和3個事業部。6個中心是財務資金中心 、招采管理中心 、人力與行政中心、品牌與社會責任中心 、風控審計監察中心、數字化管理中心,3個事業部是海外及特區事業部、新業務事業部、創新投資事業部。
對比之下,一部分原先屬于職能中心的工作整合進地產集團和科技建筑集團,架構變得層次更多、分工更為明晰。按照碧桂園的內部發文,這樣做是“以戰略管控為主線、以精益高效為原則”。
隨之而來是人事方面的調整:莫斌任碧桂園控股集團總裁、科技建筑集團董事長;程光煜任碧桂園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碧桂園地產集團CEO;丁杰任碧桂園控股集團副總裁、科技建筑集團總裁。
“因應行業形勢發展變化,為更好地保障集團‘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將強地產屬性的組織架構迭代升級為適配多元業務協調發展的新架構。”碧桂園方面對《鳳凰WEEKLY地產》回應。
碧桂園新任董事長楊惠妍在正式掌舵之前,重點就在地產主業以外的多種業務,包括負責子公司的資本運作與資產管理,推動博實樂教育集團和碧桂園服務上市,還有就是新興業務。
在今年首次出現在年度業績會上時,她再次強調自己的工作重心是新興業務:“主要就是代管代建這類輕資產,還有科技建造。當下大部分精力除了把重資產做好以外,就主要投入這兩部分,為公司中長期健康發展做鋪墊。”
碧桂園代管代建業務布局已超過7年,科技制造從起步到現在也有5年。此次架構調整之后,代管代建業務納入了地產集團,科技制造獨立了出來。
比起代建,科技制造是真正的區別于房地產開發的新行業。碧桂園的科技制造業務始于2018年7月,彼時碧桂園成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重點聚焦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的研發應用。去年6月,碧桂園將旗下建筑子公司和原博智林旗下的總包單位進行整合,成立了科技建筑集團。
楊國強對機器人寄予厚望,他在2021年7月份管理會議上曾說:“要全力以赴做好機器人建房的試點工程。從明年開始,我們全部用機器人建房子。”
多元化趨勢
恒大和萬科在配合多元化調整組織架構方面,動手比碧桂園早。
2017年3月恒大發文單獨成立地產集團,總部調整為“地產、金融、健康、文化旅游”四個部分。
“當時恒大成立地產集團,是為了借殼深深房回A,把地產業務單獨放進深深房,中國恒大幾乎就剩下一個殼,當時內部管這個叫‘龍騰項目’。”一名恒大前員工對《鳳凰WEEKLY地產》說。
萬科過去多年都是“小集團、大區域”的架構,一線公司掌握足夠的權限,后來出現了北方區域失誤購買環京資產包一事,萬科開始將地方權力收歸集團,以便精細化管理。
2020年12月,萬科將原屬于總部的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遷至上海,后更名為開發經營本部,由張海坐鎮,對地產開發業務集中管控、統籌管理,用萬科的話來說就是“由‘地產總部’轉向‘集團總部’”。
碧桂園本就是總部集權,如今設立地產集團和科技制造集團之后,最明顯的效果是理順了管理架構,地產和科技制造各有一個負責人,科技制造的工作流程可以少一些,直接向碧桂園控股匯報。
碧桂園方面對《鳳凰WEEKLY地產》稱:本輪組織架構調整,旨在通過科學有效的業務布局和治理模式調整,提升集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風險把控能力和各子業務板塊對市場機遇的快速反應能力。
組織架構調整的方式上,碧桂園更接近恒大,集團是強管控的。
“恒大地產和恒大集團沒有分開之前,地產集團作為總部,管理其他產業集團,總部接近2000人,當時恒大金融集團和地產集團明明是平級的,但金融集團的一些東西還要報到地產。調整之后,恒大就是‘總部’管‘總部’,大集體總部下面是地產集團總部,管理上更順了。”上述恒大前員工說。
對于房企來說,新業務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恒大汽車投入超500億,培養周期長,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恒大的倒塌。而萬科到去年為止,培養了10年的商業、物業、物流園等新業務,成為其跨越新周期的鑰匙。
萬科和恒大的區別在于決策人對時機、資金、風險各種因素的把控,而他們的共同之處是,他們始于房地產的上行周期。
只有在“黃金時代”,恒大才可能拿得出500億造車,2017年萬科攜銀團私有化物流巨頭普洛斯時,交易總價高達約785億元。這些數字在現在看來,幾乎是天方夜譚。恒大今年一季度的銷售額僅168億,萬科去年一年的凈利潤才226億。
“現在開發商想拿出幾百億砸在新業務上,已經不太可能了。”一名萬科集團的員工感嘆。
楊惠妍如此重視科技制造,看起來想掙脫行業下行的宿命,但客觀條件實際很難滿足。
碧桂園的科技制造盈利時間點還沒有明確。2021年年初的時候,碧桂園總裁莫斌表示有望在2022年實現盈利。在最新披露的2022年年報中,碧桂園并沒有說明科技制造是否已經盈利,僅介紹了已有33款建筑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超過600個項目。
好在有恒大和萬科兩塊“石頭”在前,碧桂園可以摸著過河。
或為新人鋪路
碧桂園不可能感受不到新業務的拓展壓力,如此大費周章的調整,背后的考量或許更多。
“個人猜測只是一個人事安排,為了給程光煜任職做準備。”一名碧桂園的前高層對《鳳凰WEEKLY地產》分析。
“鳳廠內部,楊國強對程博士評價很高,一直對他贊譽有加。”一名接近碧桂園科技制造集團的業內人士說。
右為程光煜,左為莫斌
莫斌出生于1967年,今年57歲,離傳統的企業職工退休年紀只有3年,他陪伴碧桂園已經走過了11個春秋。
如今,由楊國強一手培養的新人準備走到臺前了。
程光煜是碧桂園招募的第一個博士生,號稱碧桂園“最強管培生”,擁有清華的土木工程博士學位和北大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7年時間里歷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助理、總裁助理、項目總經理、運營中心總經理、粵閩區域總裁等職,由楊國強和莫斌親自選拔、帶教。過年前,業內就盛傳,程光煜就是莫斌的接班人。
程光煜的接班是有跡可循的。今年2月,程光煜接替了運營中心總經理和集團大運營工作實施小組組長的位置。在此前,程光煜不僅是集團的常務副總裁,還是投資策劃中心總經理、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品牌營銷公司總裁,同時是集團安全生產委員會副主任,集團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地產集團和科技制造集團平行之后,除了在碧桂園控股上還有正副總裁之分,在下設板塊上,莫斌和程光煜分別負責兩邊,已接近平行,而且程光煜負責的地產業務是碧桂園的主業,是碧桂園的核心。
楊惠妍看似熱心新興業務,但她對地產開發的重視仍不可小覷。
今年3月的業績會上,楊惠妍提到公司有一個研究一二線產品的“非常豪華、專業的團隊”。4月,這個團隊浮出水面,內部宣布成立集團產品聯合研發小組,這個小組有1個組長、3個副組長和11個部門。
組長為碧桂園執行董事楊子瑩,也就是楊國強的三女兒、楊惠妍的妹妹。3個副組長分別為程光煜、碧桂園總設計師黃宇奘、主席助理張錦棠。
碧桂園對進軍一二線一直有執念,而且現在三四線的存貨對碧桂園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今年碧桂園重啟拿地,均落子在了佛山、太原、杭州3個重點二線城市。
2010年,莫斌剛從中建五局加入碧桂園任執行董事和總裁時, 楊國強送給他一幅字“生于憂患”。
當時房地產正值寒冬,史上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落地,全國樓市交易量大幅下跌,交易價格滯漲。
當年一同輔佐楊國強的“三斌”鼎力,只剩莫斌堅持到最后。
這一輪新的寒冬,程光煜能陪伴新主席一起跨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