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抗戰老兵韓玉衡在海淀醫院的病床上。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昨日9時,一場簡單的追悼會在海淀醫院告別廳舉行,親友和9名關愛老兵的志愿者一起為抗戰老兵韓玉衡送行。11月7日,曾四次參與長沙會戰的韓玉衡平靜去世,享年102歲。一個月前,韓玉衡收到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此生“沒有任何遺憾了”。
生前最期盼獲得國家認可
韓玉衡長子韓志強介紹,父親近年來身體虛弱,基本是在醫院度過最后的時光。“7日凌晨老爺子平靜離開,沒有留下遺言,因為他沒有任何遺憾了,”韓志強介紹,9月30日早晨老人收到了期盼已久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
韓志強回憶,閱兵前后,不少抗戰老兵都收到了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但父親沒有收到,隔幾天便向兒子詢問此事。9月30日,韓玉衡單位工作人員送來了紀念章和5000元補助金。“收到紀念章后,老人換了一個人似的,精神十足。”韓志強說,老人生前最期盼獲得國家認可。
逃難路上入伍抗戰
據韓玉衡早前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講述,“七七事變”前,他任職于天津法租界一煤廠。天津失守,華北淪陷,韓玉衡隨著南下逃難的人流,先后輾轉于天津、南京、武漢等地。
1938年,韓玉衡逃難到武漢,加入鐵道警備支隊,奉命守衛江漢鐵路橋。后武漢失守,韓玉衡流亡長沙時入伍抗戰,成為第九戰區長官司令部的通信兵。
因有文化基礎,韓玉衡被派往第九戰區精忠印刷廠擔任校對員,在長沙參加了空前慘烈的四次長沙會戰。
逝者
百歲坐姿依舊筆直 軍人驕傲伴隨一生
98歲的老人一坐下,雙手自然地整齊地放在兩膝前,后背挺立如一棵樹,老人渾身上下透出一種軍人的氣度。——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周德全還清晰地記得2012年第一次見到韓玉衡時的情景。
憶抗戰時會忍不住哭
“像個軍人。”這是與老人接觸的志愿者對老人一致的評價。不過,長子韓志強直至近些年,才知道父親曾是軍人。
十幾年前,無意間在家中一書夾子中發現了幾張寫滿戰爭、抗戰等歷史的紙條,韓志強才知道父親是四次參與長沙抗戰的軍人。
“一聊天就是抗戰,老人語調提高,聲音激動,有時回憶起抗戰歲月,老人忍不住哭了起來,”韓志強說,近兩年老人臥病在床,總是要求兒子去圖書館借閱抗戰書籍。“九三閱兵時父親正在住院,要我特意找個小電視,看現場直播。”
當兵多年,老人身上保留了軍人的氣度。韓志強回憶,老人走路、坐下總是腰桿筆挺,有時處理方式有點簡單粗暴,“小時候最怕他,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打一頓。”
成為護士們的開心果
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老人脾氣漸漸變得柔和。在醫院里,韓玉衡爺爺是護士們的開心果。有時護士在老人手脖上畫個手表,老人會反過來逗護士:“幾點了呢,哈哈。”
實際上,老人一直是個好玩兒的人。
韓玉衡喜歡唱歌,曾專門買過歌曲書。“抗戰時期,大伙兒想娛樂時,就喊一聲,韓玉衡來一首,”韓志強回憶,年輕時父親迷戀上了二胡,專門去音樂學院找老師教。
韓玉衡還是運動健將,70多歲時還去玉淵潭的八一湖游泳。
一生難忘生死兄弟
文藝能手韓玉衡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毛筆字校對曾見證了他在《長沙日報》的抗戰歲月,也見證了與戰友姜立誠的鴻雁情義。
抗戰時,韓玉衡和湖南人姜立誠同屬第九戰區參謀部。50年代,兩人因政治原因中斷聯系。
80年代時,兩人一度靠書信取得聯系,但90年代,因姜立誠把回復韓玉衡的書信地址寫錯,兩位老人失去聯系。2012年左右,在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的幫助下,兩位老人終在北京相見。
今年9月,姜立誠作為湖南抗戰老兵應邀參加閱兵式。按要求,參加閱兵式老兵不能隨意外出,但他再三提出去探望臥病在床的韓玉衡。
“姜老和韓老說,咱們爭取抗戰勝利80周年時再見,”一名在會面現場的志愿者說,當時是兩位老兵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二次相見,沒想到竟成永別。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