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行動初見成效“中國制造”海外正名
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記者戚偉)11月9日上午,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商務部舉行中國制造海外形象維護“清風”行動采訪報道媒體吹風會。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的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介紹“清風”行動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的階段性成果。
據悉,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然而境內外不法分子勾結制售侵權假冒產品,不僅損害當地消費者的利益,也傷害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
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柴海濤指出,今年4月,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中國制造海外形象維護“清風”行動方案》,要求在全面加強出口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上,重點針對出口非洲、阿拉伯國家、拉美地區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點商品,分步有序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查處跨境制售假冒商品違法行為,維護“中國制造”的良好形象,為拓展國際市場,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環境保障。
根據上述《方案》,“清風”行動以各部門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創新執法監管方式、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加強對內對外宣傳、拓展正規銷售渠道等措施,致力于凈化產品生產源頭,治理重點專業市場,強化出口環節監管,規范跨境電子商務以及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啟動以來,“清風”行動在海外獲得了駐外經商機構和有關國家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
柴海濤介紹,5月,商務部印發了《關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推進中國制造海外形象維護“清風”行動的通知》,要求140個境外經商機構配合做好“清風”行動有關工作,獲得各駐外經商機構的積極響應。
此外,商務部外貿發展局結合舉辦境外會展,加強中國產品宣傳與和當地的溝通,與坦桑尼亞、智利、馬其頓、立陶宛等國家的相關部門合作,成功提升、維護了中國制造的良好國際形象。
與此同時,在維護“中國制造”聲譽工作中,海關系統將保護知識產權作為重點,引導企業自律、創新。
海關總署政策法規司副司長于彬介紹,海關建立了“海關與企業聯系點制度”和“加工企業訂單預確定制度”,并提出鼓勵國內企業成立知識產權維權聯盟等倡議。
截至2015年10月31日,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在海關總署的備案數量達13707項,占備案總數的51.35%,年備案申請量已連續4年居申請人來源國首位。這表明,國內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和維護自身知識產權的法律意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于彬指出,為落實“清風”行動,海關系統不僅在全國42個直屬海關成立了“清風”行動領導小組,更實現了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的跨區域聯合執法;結合實際,認真籌劃對重點地區、重點航線、重點商品的執法方案;組織開發“知識產權移動查詢系統”,精準布控,提升了執法效能;通過黑名單制度,加大處罰和曝光力度;暫停收取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費,降低企業成本,鼓勵合法經營。
于彬表示,“清風”行動啟動以來,各地海關強化執法,查獲了包括水泥、輪胎、藥品、香煙、運動鞋等產品在內的假冒侵權案件若干,維護了COHCH、DONGILSUPERSTAR、VIAGRA、MARLBORO、NIKE、adidas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的商標權,也維護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
針對非洲部分國家反映的我國出口產品質量問題,質檢總局建立重點查驗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遏制了輸非假冒偽劣商品的出口。
質檢總局檢驗監管司副司長劉世遠介紹,根據“清風”行動方案要求,今年將落實重點放在非洲。截至2015年10月,質監系統從輸非商品中查獲檢出不合格商品4732批次,禁止出境不合格產品1322批次,貨值3907.76萬美元,規模比2014年明顯減少,反映出輸非商品質量問題有所好轉。
劉世遠表示,質檢總局積極將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融入年度計劃,明確定了重點商品、重點領域和重點口岸,并在基層建立了與公安、海關、工商等部門之間的行政執法協作機制,以及與駐非各國使領館通過海外商品投訴渠道,共同建立輸非商品質量海外監測網。截至目前,包括萊索托、幾內亞、布隆迪在內的使領館反饋信息已全部查辦。
此外,“雙11”臨近,不少電商平臺摩拳擦掌,然而境內外消費者卻依然受到假冒侵權產品的威脅。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市場,但不可回避的是,互聯網電商也是假冒偽劣、侵權盜版的重災區。
柴海濤特別指出,網絡交易的虛擬化、隱蔽性、跨區域,給傳統執法方式帶來了很大挑戰。為此,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了《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近日已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明確了突出監管重點、落實企業責任、加強執法協作以及健全長效機制等四方面的任務,計劃用3年時間有效遏制互聯網領域的侵權假冒行為。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