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1月8日電(記者涂洪長)《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要求凸顯扶貧對于全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為各地加快補齊短板指明了方向。
明確“最艱巨的任務”,是基于對國情社情的清醒認識,也是基于對扶貧攻堅大局的科學把握。歷經數十年艱苦奮斗,我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扶貧攻堅奇跡,但“向貧困宣戰”的任務仍然艱巨繁重。按照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截至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除了貧困人口絕對數量多,貧困度深、貧困面廣、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弱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啃下“最艱巨的任務”,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發展協調性和平衡性的必要之舉。“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關系人民幸福。
完成“最艱巨的任務”,離不開精準扶貧。各地的貧困狀況和脫貧任務各有不同,必須堅持因人因地制宜、因人因地施策,堅持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易地搬遷安置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教育扶貧脫貧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寸功寸進地不斷推進。
扶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扎實的基層實踐。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當以焦裕祿、孔繁森等優秀共產黨人為鏡,積極發揚公仆本色、奉獻精神,當好“領頭羊”,勇做“孺子牛”,團結帶領群眾形成合力,不斷增強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信心和勇氣。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凝心聚力、矢志不移,我們定能不斷取得扶貧脫貧新勝利,啃下“最艱巨的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如期實現。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