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勝利閉幕,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公報披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提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今日,本報將圍繞“十三五”規劃,全面解讀“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的三大特征,同時對資本市場的創新進行探討。
■李慧勇
十八屆五中全會于29日閉幕,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十三五”規劃。在29日晚間公布的會議公報中,披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事實上,“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仍將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市場上對這方面已有充分的認識。但是,筆者認為,在面臨一系列挑戰的同時,中國經濟也迎來了浴火重生的歷史性機遇。現在是最困難的時期,未來將是最好的時代。
對于中國這樣的轉型期大國而言,判斷中國經濟必須基于三個方面的綜合考慮:一是國際環境,二是國內市場,三是新的增長紅利。從以上三方面來看,筆者認為,“十三五”期間的中國經濟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大特征,將會迎來比較光明的未來。
三大特征
一是“十三五”期間的國際環境將明顯改善。首先是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復蘇,尤其是美國經濟表現強于預期,日歐經濟也將在貨幣寬松的條件下緩慢復蘇。其次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在滯后于發達國家后開始復蘇。新人口紅利國家如金磚五國的印度和巴西;靈貓六國的印尼和土耳其;金鉆十一國的菲律賓、墨西哥和埃及等有望成為發展中國家新的增長點。根據IMF的預測,與“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3.6%的預期增長率相比,“十三五”期間世界經濟的預期增長率達到了3.9%,高出了0.3個百分點,顯著改善。
二是經過多年來的調整,國內市場逐步出清。在需求下降以及前期投資擴張的累積效應下,傳統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開始下降。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量的產能需要消化,大量的杠桿需要去化,大量的庫存需要出清,使得市場無法通過自身的調整走出來。如果將2007年視為經濟的一個高點,不經意之間我們已經歷了9年的調整時間,新常態的背景使得調整的周期拉長了。目前來看,三大需求中,投資到了歷史低點,出口到了低點。現在已經是最困難的時刻,只要任何一個增長點出現,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就會噴薄而出。
三是新的增長紅利將得到激發。從經濟周期演化的角度來看,本輪經濟下滑的時期已經足夠長,在“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速逐年回落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正逐步完成一個探底的過程。并且,從后危機時期的經濟調整來看,距危機發生已經過去了8年時間,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可以有一個比較充足的時間來完成調整和重建。因此,預計中國經濟的探底過程即將完成,“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有望步入一個新的增長周期。
兩個“翻番”
公報強調,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從實現公報提出的兩個“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實現7%,“十三五”期間的年均GDP增速必須達到6.56%才能實現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發展目標。因此,6.56%或許是“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的底線,而政府制定的“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應該會稍高于6.56%。
從過去幾個五年計劃和規劃的情況來看:“九五”計劃確定的增速是8%,最后實際增長8.6%;“十五”計劃確定的是7%,最后實際增速是9.5%;“十一五”規劃確定是7.5%,最后實際增速是11.2%;“十二五”規劃確定的是7%,目前的四年增速分別為:2011年9.3%、2012年7.7%、2013年7.7%、2014年7.4%。考慮到底線以及實現的可能,預計“十三五”期間政府設立的增長目標大約為6.56%至7%之間。考慮到國際環境以及國內制度紅利的釋放,實際經濟增長速度大概在7.5%左右。
如果“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可以保持平均7.5%的增長速度,那么在“十三五”收官的2020年,中國的人均GDP可以達到1.1萬美元至1.3萬美元,接近或者邁入高收入國家水平。屆時,中國將極有可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五個方面
中國已經從總量經濟逐漸轉向結構經濟,從粗放經濟轉變為效益經濟,可能的結構變化對我們來說更有意義。從證券投資的角度,5個方面的內容最值得關注:一是產業結構;二是區域發展;三是國企改革;四是金融深化;五是人民幣國際化。
就金融深化而言,“十三五”期間將是金融深化加快推進的時期,我們一直追求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有可能在“十三五”實現。經濟和金融應該是一體兩翼、密不可分。我們都希望通過金融深化使得金融對經濟有更好的支撐作用,同時我們發現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屢屢遭到金融泡沫破滅的沖擊。因此在“十三五”期間,一方面要大力推進金融自由化和發展金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金融監管,維持金融安全。
在這個背景下,“十三五”期間3個方面的變化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大力發展金融戰略方針不會變,現在是大國經濟、小國金融,“十三五”期間應該是大國經濟匹配大國金融。
二是以證券法修改為標志,一方面簡政放權,另一方面要把監管的漏洞堵上。伴隨著證券法的修改,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會建立。我們希望看到的資本市場應該是一種沿著券商柜臺交易市場、區域股權市場、場外市場——新三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以及滬深主板的正金字塔狀,這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方向,現實情況卻更類似一種倒金字塔狀。如果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可以建立起來,作為一個結果,直接融資比重毫無疑問會大幅度提高。2015年以來,直接投資的比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只占15%,筆者認為,未來會提高到30%,甚至會更高。
三是居民家庭的財富越來越轉向股權投資。居民的儲蓄主要用于投資金融資產,伴隨著中國證券化率的提升,中國的股市和經濟將形成良性互動。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新周期,中國股市將再起牛市。
(作者系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