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昨日閉幕,中國未來5年最重要的規劃揭開面紗。“十三五”規劃的任務目標涉及多個領域,眾所期待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目標。從一個細小的領域管窺“十三五”規劃的意境,也許用“創新突破”和“補齊短板”兩個詞比較貼切。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將直面新常態,是實現由大國向強國上臺階的關鍵階段。未來5年,中國經濟不僅要完成內部與外部、速度和質量的平衡,還需直面發展和生態等多種平衡關系。因此,“十三五”規劃是對過去規劃偏重經濟、社會規劃相對滯后的大修補,補齊短板,重新出發,再攀高峰。
當前突出存在兩個短板,一是農村短板,二是區域經濟短板。
農村和貧困問題無疑是當前的一大短板,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的一句話,這也道明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于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在于“全面”,也就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小康,這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必須攻克的難題。
對于扶貧開發工作,習總書記提出“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之義,即讓真正貧困的人脫貧。然而在脫貧方式上,很多鄉村人民會走入“城市熱”的誤區,認為進城了,也就脫貧了。實則不然。鄉村作為脫貧一線,更是生態文明發展的潛力區。因此,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結合好,利用好鄉村資源,調動好人力物力,讓扶貧工作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得到落實,著實值得期待。
另一個短板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東部發展已面臨瓶頸,需東北、西北、中南等地區迎頭趕上。在全國,重點建設主要的大規模城市集群,使之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發達國家的排頭兵。如正在加快建設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國家級經濟板塊,大力發展的成渝、大西安、長株常、大武漢、大鄭州、昆明、南寧等二級或三級主要城市群,均是為補短板、促均衡、求發展提供支撐。
補齊短板齊頭并進,創新突破才能變道超車。
“十三五”規劃的任務目標還涉及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體制機制改革、協調發展等。處在歷史轉折中的“十三五”就像一個支點,不僅要收獲成果,而且要更科學的發展,保證在挺進強國的進程中,整個中國社會方方面面良性健康發展。
中國正處于由經濟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新時期,“十三五”規劃要疏通制約經濟新增長的軟硬件環節。其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施創新驅動和體制機制改革四個方面,又是重中之重。這四者實際是發展動力轉換的問題,必須實現創新突破,突破舊的發展方式,探尋新的動力。這不僅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后勁是否充足,而且極大地影響著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等工作的開展,是必須攻克的“硬骨頭”。
美好藍圖總能催人奮進,爬坡過坎尤需奮勇前行。(記者 許巖)
更多精彩資訊>>>